年三十初一吃素饺
时间:2020-12-2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农历新年和冬至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省份一年四季的主要饮食习惯。
父亲93岁,母亲92岁。和我们家祖传的一种饮食习惯有关系吗?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们家和爷爷奶奶家都有30号和元旦吃素饺子的习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都说和尚和天桥是吃素的,但是我们普通人已经不自觉的养成了经常吃素食的习惯。
爱吃素食饺子,这是我们家世代相传的饮食习惯。早年在爷爷奶奶家过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奶奶开始准备素面饺子。将粉末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冷冻豆腐就会融化。白菜洗净,然后切成小块,用开水煸炒,再切成小块。加入大豆油和馅料。那时候奶奶身体很好,只看到她小心翼翼的搅馅,时不时的抽着鼻子,生怕老人干活不干净,锅里的馅是绿的,白的,黄的,就像农民们忙了一年后从这里开始,期待着早春好季节的开始。
大年初一,火红的太阳刚从山口出来,院子外响起一阵鞭炮声后,家家户户,老少皆开始围坐,有说有笑,眉毛舒展,吃着充满幸福和春天的饺子;春天似乎就是从这个饺子来到我们家门口的。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我奶奶:“你为什么30号第一天吃素饺子?”奶奶笑着回答我,仿佛在自言自语:平平淡淡的饺子,意味着和平,让人不忘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也不忘生活中的辛酸。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从平淡的生活开始。佛教和道教都提倡吃素,即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平常心。奶奶也信佛吗?我觉得奶奶可能是受了几千年佛教思想的影响,现在还保持着平原农民的平实心态。
过年时家家都吃饺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记载,饺子起源于东汉,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深受国人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相传最早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医学博士张仲景年老退休回家后,冬天在白河岸边看到饥寒交迫、耳根冻烂的人们。他让弟子们在南洋东莞附近搭起帐篷分发药物,用羊肉、胡椒和祛寒草药在锅里煮开。煮熟后捞出切碎,再包成耳状的“娇耳”,然后在锅里煮熟,分发给讨药的病人。这叫“祛寒焦耳汤”。从冬至到除夕,老百姓抗伤寒,治好了冻僵的耳朵。张仲景直到大年三十才戒了药。后来,人们开始模仿焦儿作为新年的食物,在30日和第一天早上吃,这被称为“焦儿”和“饺子”。他的“祛寒焦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父母也继承了奶奶每年30号第一天吃素饺子的传统习惯。有时候里面塞着白菜,有时候塞着韭菜。吃法永远是绿色的,依然充满着父母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我这一代人,也继承了祖先的传统,更是全家人一直乐此不疲。起因始于我儿子小时候。他小时候不吃猪肉,甚至不吃肉,只喝牛奶。他上小学后连肉油都不吃,打乱了我家正常的生活习惯。但是我儿子只吃鱼、火腿、香肠,偶尔吃羊肉串。刚开始,我和老婆想吃肉。我们做了两种食物,单独给了儿子。但是后来,我们的儿子越来越严重,他不吃肉了。老婆爱吃饺子,只好用不同的馅料包,没肉的做成蕾丝。有时候,为了让我们的儿子吃一些肉末,我们会把一些带花边的肉末装在他的盘子里,这样我们的儿子就可以一口吃掉。我儿子看起来很生气,说我们在骗他。当他总是吃饺子时,他直到知道馅料才吃。吃蔬菜的时候,特别是稍微差一点的,要复习,看,用鼻子闻。就像狗一样,我们可以判断它是纯素菜还是有“欺诈”。
我儿子正处于成长的年龄。不吃肉直接影响孩子的身高。我儿子现在比正常孩子略矮。因为这个原因,儿子经常在我们面前说:“都是因为你,因为你的基因不好,运动后长不大。”。我们经常让他多吃肉,咬牙,不吃肉。没有营养他怎么成长?
看到同学们都长高了,像夏天的青稞,就把节期的长短,一年两年,拉着儿子下到一个大节。我儿子有他的算计,不能吃肉,就把力气放在体育锻炼上,有时候早上起来打篮球,有时候跑长跑。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运动后的快乐心情时,我们紧绷的心放松了一点。
在自己的成长中,在与自然的交汇中,他的儿子总是欣赏生活,总是想挣脱限制他身高的无形绳索的束缚,也像自然界的向日葵一样向着太阳茁壮成长。
在父母眼里,孩子就像家里的小太阳。父母就像小行星,围着小太阳转。我儿子不吃肉,所以为了保持家里环境干净,我们不得不停止吃肉。真正改变人的是环境。有时候看到猪肉和鸡肉,也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腥和恐慌。
科学的吃法应该是荤素兼备。素食者也要保持充足的营养,当然要有高品位的营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儿子可以每天吃鸡蛋和喝牛奶,并试图吃一些鱼和牛肉。我们坚持每天喝豆浆。在吃素食的同时,我们也注意肉和蔬菜的搭配。
绿色是希望。在人们注重现代科学饮食方式的今天,人们在吃饭的时候也在追求绿色食品。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延续。
自古以来就有吃素长寿的说法。永生是每个人追求和希望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毅力和信仰的人不可能像和尚一样过着简朴优雅的生活。在我看来,吃素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带着希望的平淡心境。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