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读史感怀


    时间:2020-12-2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历史的印记始于思想启蒙时代。从司马光的砸缸到罗的唱鹅诗,所有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历史人物都在这一页上。

    从课本上看了几篇《史记》,但总是不够。鲁迅为什么对这本书评价这么高?——史家的绝唱,无韵。寒假期间,我终于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了一本。一个鲜活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很强的个性和差异性,从帝王将相到小卒,甚至是妻管严小偷。在浩瀚的岁月里,历史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人物而变得深刻而沧桑。

    一个寒假学完《史记》,几个星期就能浏览大致的《左转》和《春秋》,总觉得自己还有未竟之业。这时候《资治通鉴》出现了。一开始每天只能看一两页,靠的是现代语言注释。后来觉得别人的注解太淡,看不下去。单纯直接看古书,从周幽王的战将到春秋战国的大起大落。这段时间因为阅读进度的原因,在我的脑海里持续了两三年,压抑又压抑,就像希望下雨天太阳出现的更快。

    大秦帝国出现了,就像一个巨大的日出,用光和热照耀着三山五岳,五洲四海。从此阅读的速度逐渐熟悉。经过西汉的浩浩荡荡,逐渐衰落。光绪中兴开创了东汉的开端,可以说是汉朝的复兴。在熟悉的魏蜀吴鼎立时代,很快进入了魏晋南北朝。这期间读书的根基细致而疲惫,但读得津津有味,中国名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融合时期。

    不知道为什么,对隋唐五代十国不感兴趣。可能是我太熟悉了。各种论坛、电视剧解读后,除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大唐的荣耀,其次是中唐朋党之争。唐、宋、元、明、清的史书都没有具体读过,但总喜欢一点一点读。

    世界史那部分,我也看过几个西欧国家的历史。也许是文化差异太大,或者是陌生的地名太多,太难读,以至于我放弃了。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来说,阅读的角度是不同的,往往很简单但是从一个角度阅读。宗教史、经济法、侵略与分化、法制史、科学史,甚至于文华史、美学史都涉及,但总是不满足。

    本质上,一方抬高另一方。文化有生命力,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密码和繁衍方式。所以读书只能是表面文章,很难读懂。归根结底,我们仍然无法理解其文化的脉络,掌握其文化的内涵和底蕴,进而发现其文化的美和独特性。

    国民是世界的。整个世界的历史总是和谐却又不同。求同存异的时候,读历史可以开阔眼界,开阔心胸。徜徉在历史积淀深厚的史书中,研究近现代史也是如此

    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感受着历史的沧桑,感受着中华民族的活力,对当前的疫情充满了无尽的必胜信念。

    天佑中国,天佑中国。潜水海阔,鸟飞天高。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