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
时间:2020-12-2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河流穿过县城,叫做县河,从我们村的前面缓缓流过。河边有一片大约40英亩的草地。人们称它为子曰。为什么叫子曰?谁也说不清楚。反正代代相传。
这里没有其他的树,只有一种草生长。人们称之为雷公藤。这种草的茎像藤蔓一样贴在地上,缠绕在一起,紧紧地覆盖着地面;它的生命力特别强,不怕牛啃,不怕践踏,只要它细细的根还活着,一瞬间就绿了。子曰是我们家族的公共墓地。过去,我们家族的祠堂在子曰北部,供奉着我们祖先的牌位。每年冬至,各个年龄段的男人都会聚集在这里祭奠祖先。打枪弹琴,烧香打蜡,作揖之后,有吃的聚会(聚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从不喝醉。土改后,祠堂改为小学,孩子们在那里接受启蒙。跟着昨天的农民,今天的老师喊着“一人一人一人一人两只手”,“一加一等于二!”放学后,孩子们像一群小鸟,在地毯草地上互相追逐,拼命奔跑,爬行,翻滚。
假期是他们最愉快的时光。一个是钓鱼。他们用自制的钓鱼竿捕捉一种叫做侧皮的小鱼。这种鱼总是不大不胖,而且特别贪吃,所以很容易上钩,用不了多久就能钓到一碗,做一顿美味的晚餐。然后就是玩游戏。他们把牛拴在一根木桩上,让它在绳子的半径内好好吃一顿,一边去玩“捉迷藏”、“赶羊”、“戴鸡笼”、“吟梅狗”等等。
然后模仿大人问菩萨:中间站着一个“马脚”,周围其他人“告诉”,然后“马脚”就会“下马”,发出咝咝的声音,所以他不是他,是昆仑山、五台山、峨眉山的“菩萨”。“菩萨”唱着“神之歌”,信口开河,要求迅速供品。孩子们立刻跪着递给他各种“供品”,包括炒豆、炒面、烟盒等。他们什么也拿不到,就简单的拿起一块干牛粪递了上去。“菩萨”没有嫌弃,他们也没有错过!他们又疯又累,仰面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上缓缓漂浮的白云。
每年除夕,孩子们挑灯笼,十一二岁的挑方灯笼,八九岁的挑园形“滚石灯笼”,五六岁的挑园形小“果味灯笼”,在子曰旁边的石头码头排成一条直线,和孩子们一起过江“唱民谣”。这当然不是刘三姐的民谣,而是对着对方大喊大叫,直到无字无力,手里的灯笼不知何时燃尽,只剩下架子。
然而,这片逝者亲人的安息地,这片孩子们的乐土,后来却遭遇了厄运。1970年,区里的武装部长来到我们大队建立了一个大型农业村,并下令将数百座坟墓全部夷平,辟为桃园。几年后,他铲桃树,改种蔬菜。经过多年的折腾,子曰的残茬草已经消失,一块天然的绿色地毯变成了一个杂草丛生、不合时宜的墓地,直到今天。从子曰这边静静流淌的县城河水,也从清陵如来变得浑浊发臭。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