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桃花源
时间:2020-12-14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当我走过带有时标的方形青石(2010年重建)时,仿佛看到了600年前土司岁月的沧桑,山上修建的风格各异的吊脚楼,深深地表现了土司岁月的爱恨情仇。时间沉淀了幽州土家族的文化、民俗、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一座具有土家族传说的博物馆。
幽州古城毗邻桃花源。2200年前,县城建立的时候,古城周边各省的人陆续进来,或者是来敬酒致敬,或者是来抱怨雅苑,或者是去赶集,或者是来交易。让古城车来来往往,店铺林立,好繁华好有钱!比如清明上河图的原型。
三月的阳光从花丛中散开,从吊脚楼上落下。斑驳的投影散发着古树和鲜花的芬芳。想想几千年前陶渊明先生是不是坐在吊脚楼上,一边品酒,一边望着东篱下的菊花,大洒诗情:“盖房子是人的条件,但没有车马。问何俊能?心离自己很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一天比一天好,鸟依旧和谐。这里面有真意,我已经忘了我的话。”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朝廷官员、湖广总督、大学生张之洞来酉阳主考,见古城日渐破败凄凉,便在风雨交加的吊脚楼上为古城写下“酉州”二字,希望古城涅槃重生。
陶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性格刚强,不算五斗米。他把他的诗和远方藏在天堂。今天,我将踏着三月温暖的阳光,轻轻敲响桃花源的门,追寻陶老师的诗卷。
走进景区,一片桃花林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喜悦,也有惊喜。一条小溪慢慢变宽,汇聚成一片王青滩。池上有船,和桃花一起倒映在水中。如果是天空的镜子,那就是一尘不染。突然,一个天然的石洞出现在我们面前,石梯一直延伸到洞顶太古城藏书的原址。洞前的水池又变小了,在洞底,一路变成了细细的小溪。
穿过山洞,“小溪的边缘,忘记了路的距离。忽然,桃花林中,岸上百步,无杂树,草香可口,树色斑斓。”其实走在翁涛的理想家园。一路上,各种桃花盛开,到处都能听到鸡鸣和狗叫声。水的汩汩声,大地的嚎叫声,孩子们的喊叫声.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精致。
再往里走,就是隐藏的村庄,以陶渊明晚年著名的跳水命名。村里有朝门、卓园、荷塘、菊园、归曲来园。村庄的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居住风格。卓远是退休田园人招待客人喝茶的地方。荷塘、菊园是观鱼观花的休闲园林,桂曲来园是生活、饮酒、读书的地方。所谓“南开荒,守陋归乡”。
陶先生的理想不在朝廷,不在五斗米。因为哪里可以容纳他的身体,却不能储存他的灵魂。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有南山、东丽、菊花、清酒。他把理想寄托在桃花源上。他用时空的面具祝福桃花源。所以几千年后终于被时空淹没,只剩下陶老师的传说出来了。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