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花钱不要伤心


    时间:2021-05-11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花钱时千万别心痛

    拥有它的喜悦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个更强烈?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背后有着相同的心理效应——禀赋效应。

    这一理论最早是由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泰勒教授提出的。要理解“禀赋效应”,首先要理解“行为经济学”——“损失厌恶”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

    我宁愿没有得到它,也不愿失去它

    如果你工作很努力,每天晚上都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专门做了一个报告,让你加薪。然而,到了年底,你一无所获。你一定很失望。

    其实你什么都没失去!有很多人努力工作却没有加薪。为什么别人没有你失望?为什么在一次想象中的“得失”之后,你会感觉更糟?

    经济学家这样解释:假设你今天早上出去工作的时候,“满意度值”是100。突然,你发现了一个大钱包,里面装着100元钱,“满意值”迅速上升了50%,达到150。但迟到了,工资从100元中扣除,“心情满足值”下降50%到75。一分收获一分损失,你的钱根本没变,但是“满意值”降到了75。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足值」不是某个值?如果这样算的话,“得与失”之后的“满意值”是不会变的。这才是重点。

    就像找100块钱,百万富翁和乞丐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我们做出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情绪满足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一万元炒股,亏了10%,然后赚了10%,就变成了9900元。

    以上例子证明了——“损失厌恶”,这是“投资决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得到某物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某物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自己得到的快乐来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厌恶损失”的前提是“有了东西后害怕失去的感觉”,这意味着一种假设,即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的判断往往是非理性的。理查德泰勒的“禀赋效应”证明了这一假设。

    自怜的“禀赋效应”

    如果你同时有两个工作机会,其他条件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一份工作的工资比1000元高,另一份每年多放五次年假。你觉得两个工作都可以接受。在个人资本的情况下,1000元工资和五天年假同等有效。其中一个先给你打电话,你接受了,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个家庭也给你打了电话。在这一点上,十有八九你会拒绝。

    虽然几分钟前你以为两者没有区别,但是当你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你已经多出来的1000元工资的效用增加了,比你没有得到的五天年假还大。

    理查德泰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对它的评价会比没有的时候高。“养老效应”是“厌恶损失”的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工资”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的快乐(相当于5天年假)。

    这个观点让你想起了一个成语——吗?

    理查德泰勒教授在解释“禀赋效应”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从卖家那里买咖啡杯,第三组可以在拥有一个杯子和获得一笔相同价值的钱之间进行选择,然后让三组分别给咖啡杯定价。结果,第二组买家的估值中值为2.87美元,与第三组可以自由选择的学生的估值非常接近。卖家的预估中值是7.12美元,是两倍多。这又一次证明了“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的“禀赋效应”。

    在理查德泰勒等经济学家的许多实验中,出现了约2: 1的比例,因此得出结论,“禀赋效应”获得的幸福是损失厌恶的——2倍,可以抵消同样损失带来的痛苦。用这个系数来解释前面的例子,当时你承诺1000块钱的高薪

    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     不过,有人提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     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进而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