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无意识设计的
时间:2021-04-24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一项调查显示,现代人平均每4分钟看一次手机,平均每天看150次。三分之一的人声称他们宁愿没有私生活,也不愿有手机。
我们对手机或者强迫症的沉迷其实是一种习惯。我们迫不及待地看微信,刷朋友圈。我们本来只打算看几分钟,过了一个小时发现手指还在手机屏幕上滑动。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定义,所谓习惯是一种“情境暗示下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加思考就做出的行为。如今,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产品和服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一举一动。而这正是产品设计师的初衷。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无意识设计的。
只有电子屏幕上的几个字符才能影响用户的习惯,控制用户的思维。这些公司是怎么做的?是什么因素让人想要停止这些产品?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给出了一个“绝密神器”——的上瘾模型,各大公司用它来开发成习惯产品。综上所述,用户形成习惯,下意识想使用你的产品,有四个关键步骤:触发-动作-可变奖励-投资。
第一步是吸引用户使用你的产品,这叫“触发”。
触发后,第二步是行动。行动既要有动力,也要有能力。有了动力,也需要用户完成动作的能力。
行动之后,应该奖励用户,奖励应该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可变的奖励。
最后,让用户对产品进行越来越多的“投资”。用户离产品越近,就越不可分割。通过用户的“输入”,可以产生下一个“触发”,从而开始向前循环。
所以,你上瘾了。
现实生活中,吸引你上瘾的“钩子”比比皆是。它们隐藏在各种应用、电影、游戏甚至我们的作品中。设计师很清楚用户的情感弱点或烦恼(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渴望获得社会认可,渴望缓解压力等)切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然后创建产品特性。
正如Twitter创始人伊万威尔赫姆斯(ivan Wilhemlms)所说:“我们通常认为互联网的优势在于革新,但实际上人们只想继续做他们在互联网上熟悉的事情。”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