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听到音乐了吗
时间:2021-04-1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学徒跟老师学音乐,三年分神下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体系都是娴熟的。于是他问:“什么时候可以出去玩?”师父劝他不要担心:“你真的听到音乐了吗?”徒弟回答说:“当然,我怎么能不听音乐呢?音乐在我的乐器里!”
师父理解徒弟渴望走进人间的心情,说:“好吧,我带你去见我师父!”
师傅和徒弟在山里走了一整天。当他们到达瀑布时,师父终于停下来说:“在这里等着,不要四处走动,以免在山里迷路。我去问问我师父,看他愿不愿意见你,教你离校前的最后一招。”
徒弟等了一会,天黑了一会儿,然后夜就黑了,到处什么也看不见。他又焦虑又害怕,只好竖起耳朵听周围有什么不一样。慢慢地,他听到了远近不同的水声,听到了风声,通过风的流动认出了树的位置和形状。他听到了昆虫的声音和不知名动物发出的脚步声。
无尽的声音汹涌而来,让他的耳朵不知所措。声音与声音产生共鸣,产生更多的声音。声音和声音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似乎在呼应着节奏和韵律。他听到了类似音乐的东西,但不是音乐。他以前没听过,所以不知道怎么形容。
他听着夜晚的声音,直到天空开始发白。他觉得好像听到了明亮的云的声音。他闭上眼睛,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不是从耳朵里,而是从心底。那是太阳爬到对面山顶的声音。
太阳高时,师父出现了,问:“你见过我的师父吗?”徒弟犹豫了一下,答道:“我应该见过他的。”
当他从山里回来时,他的弟子们再也不会演奏任何乐器了。因为乐器的声音和他在山里的夜晚听到的声音相比是如此的单薄和贫乏,他已经厌倦了。徒弟伤心地说:“我听到了——个天籁之音,我再也不想碰任何人的音乐了。”
大师说:“没有,你还没听过。再听一遍。”
长期以来,弟子们避开市场上嘈杂的声音,不愿意演奏乐器,只想着山里夜晚听到的天籁之音。有一天,他拿起一支沾满灰尘的笛子,用手擦了擦,放在嘴里发出声音。吹啊吹啊,心底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趣,然后吹下去,幸福就回归他了。他用力的吹,用力的吹,才发现自己在流汗,不知不觉在屋里走了好几圈。
师父在他身边,高兴地拍着他说:“现在,你可以玩了。”
徒弟不解:“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大师解释说:“因为你知道不要与天地抗衡,不要试图演奏出比天籁更优美更丰富的声音,而要专注于让你的音乐与外界的声音产生共鸣,用你的音乐去改造外界的声音,你的音乐不再独自存在。所以,你不再是音乐家,而是音乐家!”
这个故事是我十几岁的时候老师讲的。那个老师学的是西方乐器小提琴,对小提琴技巧和音乐表现要求很严格。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给我讲一讲中国音乐哲学的故事。
几十年来,我反复问自己:这个故事和音乐,尤其是从巴赫到巴托克的西方音乐有什么关系?
慢慢的,我好像意识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有一种听觉能力和习惯。在现代环境下,很多人成长过程中一个必要的训练就是如何与噪音共存,也就是如何闭上耳朵,学会不去注意和倾听外界的声音。
我们的听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迟钝,可以帮助我们不受干扰地生活。但是听觉迟钝,听不到噪音,听不到美妙的声音。
音乐,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一直在追求一种复杂的和谐。通过对位和弦的原理,很多不同的音符叠放在一起,从不互相冲突。听这种音乐,一方面觉得愉悦,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深入理解的冲动,想专注于捕捉每一个音符以及音符之间的关系。我们捕捉得越多,收获就越多。
换句话说,这种音乐给专注力很大的回报。懂得用心倾听,感情会更加丰富。久而久之,为了追求吸引人的丰富感情,听音乐的人会习惯于对焦,养成对焦的习惯。
然后,我的耳朵张开了,我听到了许多听不见的声音。同时,我学会了如何区分值得听的声音和不需要听的声音。由于听觉的改变,我们与外界的联系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通过音乐创造一个内外兼修的自我小宇宙,专注而自由地生活在自我小宇宙中。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