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意想不到的常识


    时间:2021-04-1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出人意料的常识

    最近在某美院雕塑系发现有几个雕塑助理被辞退。他们不是不需要这些工人。长期以来,几乎每个雕塑部门都培养了一些混泥巴、翻模、扎架子的工人。他们是老师和学生教学和创造的好帮手。

    但是随着《劳动法》的实施,这些工人的工作岗位就成了问题。要想保障这些劳动者的权益,必须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医保等。本来部门是没有这样的支出的。这些工人如果成为部门正式合同工,就没有编制,经济压力也不小,只好忍痛割爱。

    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根据常识,《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如果一群工人因为《劳动法》的实施而失业,这肯定不是《劳动法》的制造者的初衷,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真实的。

    刘玉在《民主的细节》也讲过类似的例子。2007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关于最低工资的法案,提高了10年来从未动过的最低工资。这里的法案一通过,那里的参议院马上提议在10年内给小企业减税。这是为什么?原来经济学家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最低工资的增加与失业率成正比。尤其是对于小企业,一旦劳动力成本增加,老板会立即裁员,这使得一些工人成为最低工资增加的受害者。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在国外,一方面有强壮的年轻人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另一方面小餐馆里人太多。

    这种现象正在挑战我们的常识。常识是大家不需要专门学习和示范就能理解的知识。“回归常识”是人们最喜欢的一句话,但当我们真正想“回归”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常识。尤其是在社会领域,常识是很复杂的,大家看似没有争论就知道的知识,绝不是那么简单。

    例如,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堵塞经常发生。常识告诉我们路不够。如果道路设计合理,道路修得越来越宽,堵车自然会减少。的确,很多城市都是基于这种常识来解决堵车问题的。

    但是结果呢?反而越修越堵越修,形成城市交通的恶性循环。宽敞的道路会立即引起人们新的购车欲望,所以新修的道路很快就会被更多的新车占用。

    再比如,瑞典酒店业有一种反“常识”的做法。旺季入住率越高,折扣越大,淡季则不然。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策略。旺季打折有利于入住率向满员发展,因为只有入住满了,折扣最大。

    在他们看来,入住率高了,成本就会下降,酒店的利润就应该给出去回馈和奖励客人。冬天入住率低,酒店还需要维持运营,比如暖气,不会因为客人少而燃烧,从而造成入住成本增加;对于淡季入住的客人来说,需求是刚性的,不应该因为消耗资源多而打折。这种思维与大多数酒店相反。

    问题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哪一种应该被称为常识?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