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人格的捷径
时间:2021-04-0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十多年前,某著名报纸的一篇专栏文章宣称,使用不同语言时,性格会发生变化。文中提到一个日本女人。她说英语的时候很主动,逻辑清晰,从不约束自己的想法。她说话的时候,行为也是跷着二郎腿,夹杂着指指点点,给人乐观热情的印象。把语言改成日语后,她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不仅语言表达暧昧,说话内容也比较保守。
作者在自己的广播节目中提到了这个问题。观众反应积极。
一个听众是从美国回来的日本人。他说日语的时候声音很低,语速很慢,很温柔。把语言换成英语后,他的语速变得极快,逻辑性强,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敏锐地分析问题的关键,这与之前完全不同。
另一个听众是中国人,他会说英语、德语和日语。他告诉我说日语的时候会注意礼貌用语和恭敬用语的区别,考虑到自己的上下级关系和年龄,会“按照日本人的风格”来推进对话。德语和英语说话时,有很多直接的表达方式。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会“大胆友好地”开始对话。
语言就是文化。使用一个国家的语言并不能完全脱离其文化和习惯。
比如“日式鞠躬”,全世界都耳熟能详。但是,边说“谢谢”边鞠躬是不自然的。用日语说“谢谢”的话,大概会很自然的低头弯腰,至少会点一下头。
这样,使用不同的语言会导致“性格改变”,这似乎是一个规律。具体来说,说不同语言的人会有怎样的变化?
说日语的时候:声音变小,更加害羞,照顾到对方的感受,表情更加暧昧,显得谦虚,不要说太多。
说中文时:声音洪亮,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
说英语:善于交际,能说会道,好奇直白。
显然,当说英语或汉语时,一个人可能会变得更乐观,更擅长社交。
衡量彼此距离的主要工具是年龄。对方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是选择语言时不可缺少的信息。但是,面对日本人,是禁止问“你多大了”的。特别是对方是女性的时候,如果关系不是很亲密,就不能问,措辞也要变得暧昧。
但是,如果你用中文和中国人说话,你可以经常随便问他们。“你的星座是什么?”“我是猴子。”“哦,我们同龄!”
这样人际关系才能顺利发展。
对方是已婚还是单身?你在哪里工作?工资多少?你在哪里买的衣服,多少钱?这些问题永远不能用日语问,但可以用汉语问。得到这个信息,人际交往的障碍就消除了。这是日本人信奉的原则,但有时会让人觉得死板,但这是事实。
日语当然很美,但是每当我觉得自己直接用英语和汉语说话,然后看到自己更开心的时候,还是会为不同语言带来的魔力而庆幸。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