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难听到真诚的赞美
时间:2021-04-0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最近,一个名叫陈安科的中国小女孩从海外来到中国。这位小小的钢琴神童在澳洲节目中没有怯场,面对的是广大的外国观众。虽然陈安科不懂英语,只能依靠他的弟弟翻译,但他一直微笑着,和主人问答,有时他会在沙发上笑着回答。一边说着,她突然放开自己,评论主人大叔的鼻子和我们的不一样,胡子也是白的。小女孩的思维像脱缰的野马,无论是主持人还是观众都被她逗乐了。
当陈安科弹钢琴时,他是一个冷静而严肃的人,他充满了6岁孩子所不具备的专注和严肃。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国内引起关注太正常了。我们的传统教育擅长培养害羞、安静、循规蹈矩的孩子。成年人在公共场合与人交往不能没有紧张感。一个落落大方的小天才是很可贵的。
然而奇怪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这样一种珍贵的特质。当很多人感叹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气场时,另一个声音特别刺耳:“这孩子,坐着不坐着,一直在动,不仅评价人的长相,说话也伸手。”总之,我知道孩子有天赋,但我实在受不了她“没有家教”,“会毁了她的”。不,你必须说出来提醒大家。
但是,一个6岁的孩子,说白了就是在社交生活中不做。
“别人的缺点比优点更容易看到”,这在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有一类人(数量不小),无论看到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其中哪10%不是完美的,但对那90%足以被赞美的人却很吝啬。
即使在亲密关系中,赞美也是稀缺商品。一方面,我们明明很想赞美,但是不觉得赞美太多愁善感,太恶心。所以亲密关系给自己找的出路就是把感情变成毒舌。比起赞美,我们更习惯于把“无情”视为真情实感的标志。另一方面,我们羞于接受直白的赞美。试想一下,如果今天有朋友热情地夸你发型好看,文章真的很好,很多人都要停顿一下,然后红着脸谦虚地说“哪里?”
也许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赞美不足”。无论我们是容易用严厉的眼神看别人,还是在亲密关系中不善于表达和接受赞美,真诚的“赞美”在人际交往中是异常罕见的。
回过头来看,如果几代人都是在缺乏赞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长大后又怎么会慷慨地去欣赏别人呢?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对成年人泼冷水的存在是你做了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但他们最先带出的焦点是你在这件事上做过最糟糕的事,批评和不满总是大于鼓励和赞扬。即使考了100分,也没有得到父母的表扬,而是“满分不能说明什么,每次都考满分才是真正的本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于全社会对“标准”的狂热追求。父母总是反对我们“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只遵循社会默认的“老少皆宜的行为准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死板的代码和流水线,只能做出胆小怕事,千人一面的螺丝钉。毕竟,也许我们真正想要的赞美,无非是一句响亮而真诚的话:你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但我能看出你的好。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