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妖精总是成功
时间:2021-03-2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要扬长避短,而不是补短
在一个创业团队中,团队领导是核心人物,应该是重点保护对象。但《西游记》年,佛经队队长唐僧多次被妖精打劫,险些丧命。道理差不多。逃离孙悟空等人,然后杀个回马枪,带走唐僧的永远是妖精。有意思的是,这一招屡试不爽,好像孙悟空等人从来没有长记性!
比如《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在一座空山的无底洞里,取经的队伍遇到了老鼠药。原来孙悟空打老鼠精,沙和尚和八环保护唐僧。沙僧似乎很难受,劝八戒帮忙一起打妖精。妖精丢了,见有个唐僧孤身一人,就把唐僧偷走了。
为什么妖精措手不及的计划总是屡试不爽?原因之一是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对于创业向西方学习的漫漫长路,团队已经成立,但仍然缺乏有效的合作。如何才能有效合作?让团队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这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团队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以每个人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第二,在分工的基础上,大家各尽所能。
就学习团队而言,唐僧的优势是他的根很亮,他的形象很帅,所以他应该主要负责外联,成为学习团队的“形象代言人”。孙悟空的优势是他的智谋和胆识,所以他应该主要负责保护唐僧和驱魔。在“护唐僧”和“降魔除魔”两个任务之间,前者显然应该优先。猪八戒的优点是武功好,功利心强(有时候也是优点),要帮悟空降魔除魔。沙僧的优点是忠诚老实,所以主要负责后勤工作。
根据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个人做什么都比别人好,也不应该什么都做。假设悟空比沙僧更擅长降妖和命运改变,他不应该什么都做。第一,如果悟空什么都自己做,你希望沙和尚怎么做?第二,妖精来了,悟空不能同时做两件事。否则,他要么失去主人,要么没有食物。三、降妖是含金量高的技术活动,相对容易改变命运。如果悟空去化缘,就相当于做了机会成本更高的事情,比如“高射炮打蚊子”,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正确的选择必须是做机会成本最低的事情,才能获得最高的利润。
分工也要有计划,有计划b。
在向团队的所有工作人员学习之后,如果唐僧一开始就明确了每个徒弟的主要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也许他就不用经历这么多磨难了。但是团队之间的分工不是死的,一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各种方案。比如一旦遇到妖,按照分工原则的A计划,先放八戒,让悟空保护唐僧。这样做,可以考验小妖精的实力,因为一般的罢工者都是小妖精,大多数情况下八戒可以对付他们;第二,避免被妖精抓住。遇到妖精,让八戒沙僧保护唐僧,悟空打妖精。这个时候就算有想被打个措手不及的妖精,有八戒沙僧,也足够应付了。沙和尚在干什么?看好行李,必要时协助八戒。八戒输给了打前锋的小妖怎么办?然后互换角色,实施B计划,让悟空对付妖精,八环沙僧保护唐僧。
三个徒弟都打不过小妖精怎么办?比如你在火云洞遇到洪海尔,没有人能阻挡三昧的真火,包括在太上老君的火炉里试过的孙悟空。然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c计,让悟空先逃走,赶紧搬救兵。俗话说“留青不怕没柴烧”。如果他们被抓了,学习队就全军覆没了。这并不是说悟空不站出来为义,抛下同门弟子,而是从战略的角度,先“战略撤退”,再“收复失地”。
分类评估可以促进团队合作
佛祖派观音招募佛经团队成员时,对大家做了承诺,表现越好回报越高。比如《西游记》第八回,观音在去长安的路上遇到一个还在服刑的沙僧,答应他“功德圆满,暂免职守”。
如何衡量绩效?虽然《西游记》没提,但我猜主要的标准是杀了多少妖精。比如第二十回,虎精被八戒打死后,悟空说:“兄弟,这功劳是你的。”其实,取经送经任务完成后,佛经队返回西天,如来佛祖当场奖励功德。第一百回,如来宣赏:“孙悟空.途中炼魔减怪,一直起步,升官发财,你斗败佛。”这又一次证明了妖精被杀的数量是硬指标,直接决定了几个学徒的成绩和晋升。
问题是如来的考核机制其实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就是“一刀切”,对谁都一样。“一刀切”的考核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大家只关注一个目标而忽略了其他目标,从而损害了团队的整体利益。这个团队的整体利益应该是向团队学习,获取真实的经验,这个目标高于一切。如果悟空,八戒,沙僧只杀妖精,却疏忽了保护唐僧,一旦唐僧被杀了,你呢
非功亏一篑?这样看来,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屡试不爽,其实背后是有制度设计缺陷的!
好的制度设计,应该能使团队总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光激励团队成员个人。在唐僧这个创业团队中,取得真经是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应该针对团队成员的能力差异,制定分类考核指标。例如,考核孙悟空的主要指标首先是保护唐僧,其次才是打死妖怪的数量,而且妖怪的能力不同,权重也应该不同。对猪八戒,应该主要考核打死妖精的数量。对沙僧,应该是考核其对大师兄和二师兄的协作程度,然后才是后勤工作。对唐僧,应该只有一个指标,就是取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