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经典?


    时间:2021-02-2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经典是圣贤的内在智慧。通过翻译思想和用语言表达的文字记录,每部经典都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领域和层次。所以要综合看待经典,不能只看某一部经典,或者某一部经典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话。这样一来,难免会产生片面的误解。只有全面地看经典,才能体会到先贤思想的整体和真谛。

    《庄子•天道》:“桓公在班里读书,而他在班下轮换。”在齐桓公与伦边的一次谈话中,伦边说了这样一句话:经典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伦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了自己对待经典的态度,经典可以作为参考,强调实践和实践经验证据的重要性。

    从事实的角度来看,经典是先贤和哲学家内在智慧的书面表达,已经被层层翻译。文字本身不是境界,而是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悟出经文思想的真谛并付诸行动,是境界和收获。

    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最后两句话:“纸上谈兵,浅薄之至,不知不得已而为之。”它最好地说明了实践经验证据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在成为佛教传教士49年后说:“从来没说过。如果有人说佛,他就是在污蔑佛。”。

    什么意思?是对经典的态度,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要执着于经典,而要读经典。佛的智慧可以预见未来佛教传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必然会导致对佛教的理解由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偏离其本义,最终导致佛教本质的丧失。真正的意义不在那里,也就是佛教的最终法则。在法国法律的最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示范。

    六祖大师之一:“佛法在人间,离世如求人兔角。”也说明修法离不开生活。只有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

    佛经里有句话:我若闻之。佛经是后世弟子回忆佛说传给后世的,很难保证完全没有错误。佛教文化起源于印度,翻译也是个问题。由于语境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不存在偏差,所以要辩证看待经典。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对经典理论的态度。

    实践论证伴随着人生的全过程,不可忽视,因为没有论证的理论经不起检验和推敲,没有检验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所以对待经典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绝对照搬,结合实际去理解和验证才是正确的态度。

    经典如此,名家的言论也应如此。名气不一定真的懂,要多加小心。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