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路也是必经之路
时间:2021-01-0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按照流行的说法,我曾经是个失败者。我在国内没有从建筑学校毕业,然后去德国读了五年书,最后没拿到毕业证。但是,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的学习,经历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
我的商业经历应该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开始的。我以前放学后在一个音乐网站工作,大概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兴起。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互联网销售唱片,但是年销售额达到4亿欧元。公司在一个小镇买了一个旧火车站,装修成了办公室。在里面工作的人很酷,很时尚。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不是唱片公司,而是创意公司。这家公司的文化和氛围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我,所以我现在在做Watch,我总是告诉我的员工,我们不是一家智能手表公司,而是一家时尚公司。
我还在德国的时候,和一个同学合伙做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从中国出口很多便宜的东西到德国卖。当时主要是通过网络渠道。2002年,我在一次电脑交易中遇到一个骗子,14万欧元的货款被砸了,但是人家找不到。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意味着我在德国勤工俭学的钱都散了,但我从现在开始会更用心做生意。
那年春节回国后,过完年遇到非典。我不想回德国,就去上海继续做生意。我在国内的第一个项目是借用德国的互联网唱片公司,就是用P2P卖音乐。
我上传一些国外好的免费音乐,特别是晚间音乐到服务器,然后提供付费下载。网站的名字叫RaveChina。由于其独特的特点,我们通过口碑营销取得了中国的第一名。这个项目基本上零成本起步,但是给我赚了几百万。后来模仿者越来越多,对版权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2005年,我关闭了这家公司。
有段时间对互联网有点厌倦。06年,我干脆和几个朋友去做DM连锁杂志。我的想法是把杂志免费放在一些三线城市刚起步的咖啡馆、茶馆、星级酒店,然后靠广告和软文赚钱。内容方面,一半是一般内容,一半是本地化内容。这样,渠道固定,内容成本低,印刷成本可控,在广告业不发达的经济富裕地区也有选择。
当时我深信这是一笔好生意,于是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苏常州无锡等10个城市,每个城市都设立了办事处,然后开始招人拉广告。
如此疯狂的扩张很快带来了不好的后果。杂志只出了4期,现金流就断了,公司账户亏损近1000万。我只能迅速止损,关闭公司。
这次创业给我最大的教训就是,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要大喜过望。同时要看趋势,知道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放弃。
所以我在08年买团的时候吸取了教训。这是一个从内部创业开始的项目。当时国外的团购概念已经形成。一个内地小伙子想试试,我就给他100万去无锡做团购网站。没想到他花了30万才开始盈利。后来开始谨慎扩张,两年进入五个城市。这个项目现金流很好,基本月成本30万,利润可以40万。
当时,团购在中国已经火了,所谓的千团大战开始了。手柄、糯米、沃沃等行业巨头已经融了上亿人民币。看到玩法变了,要么融资迅速放大,要么被巨头收购。后来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作为一个在三线城市培育的团购网站,不那么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2010年初,我们五个城市的网站被打包,以3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三大团购网站之一。
从团购项目退休后,我开始寻找新的项目。作为一个不断进取的创业者,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把握趋势比寻找优势更重要。当时最火的是移动互联网,从08年开始和一些老板零零碎碎的做天使投资。
这时,我遇到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合伙人,也就是公司现在的CTO。他是硬件出身。本来我们只是合作关系,我的技术团队帮他做了他手机用的ROM。后来我们越聊越投机,准备在智能硬件领域合作做点什么。
选择智能手表的方向,有点巧合。当时我们接到一家荷兰公司的订单,要做手表和手机,苹果刚刚宣布要做iWatch。我和我的合作伙伴都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市场有巨大的需求,我们必须在苹果之前做出产品。
在此期间,这个过程自然非常困难。第一批样品的产量很低。当时我们为了一块玻璃耽误了四个月。2012年4月,我差点想放弃。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创业经历,我意识到,轻易放弃,意味着放弃我之前所有的成就。8月,产品终于脱颖而出,10月,整个团队停止了所有软件外包业务,开始投资Watch的开发流程。2013年8月,我们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款产品。这个时候智能硬件领域已经非常火热,企业家和大资本都在往里面挤。
回顾这么多年的创业历程,我觉得每一条路都是一种理解,都是成长中不可替代的经历。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