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应慎防掉入“社交陷阱”
时间:2020-05-0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功能强大的社交网络工具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便捷的交流方式。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大多数党员干部成为互联网用户,并在其中漫游。一些“网络陷阱”正在悄悄逼近,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偷红包、投寄、转贴等行为在普通老百姓中很常见,但对党员干部来说,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以免落入“社会陷阱”。党员干部究竟应该如何使用社会工具,在使用社会工具的同时又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人民网,11月1日)
在信息时代,有许多种社交软件。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方便、活跃和快速的特点来快速发布信息,但互联网上的错误信息也可能迅速传播,导致谣言四处传播,人们恐慌。一些党员和干部经常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他们在网络上看似“自由”的言行对党的形象是有害的。被社交网络扩大后,它们甚至可能在整个社会引起轰动,并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例如,云南旅游圈被一首诗“震撼”了。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场开发部主任黄林武在微信上写了一首诗“苍蝇不叮无缝鸡蛋”和“证明你只是一只苍蝇”,把云南旅游问题和负面新闻报道的批评者视为“苍蝇”。这句话立即引起了各方的热烈讨论。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回应称,黄林武的个人言论并不代表官方态度。
诚然,党员和领导干部同普通公民一样,也有权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和转载文章,但他们必须掌握自己的立场,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当在网上转载文章时,他们应该先筛选文章,然后再发表。特别是在“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时代,党员干部要带头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能量”,及时制止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的网络“负面能量”,勇敢做“朋友圈”中的“拾荒者”。
社交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社交网络的言行具有更广泛的辐射和更大的影响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言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