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寻 梦——杜鹏程对我的影响


    时间:2020-04-2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程展红

    许多年前,一个遥远的下午,我去了我表哥的家。她正在整理她的书。一本厚书走进了我的眼睛。那时候,我还年轻,虽然有些词我还是认不出来,但当我拿起书看时,我被它强大的意境、宏伟的结构、壮观的场面和生动的描写深深吸引了。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雄浑的笔调,再现了延安保卫战中的花青边、沙家店等几场著名战役。他创造的彭、周大勇等英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杜鹏程充满了钦佩和向往,他写了《保卫延安》。我开始梦想有一天能见到他,并问他我是如何写这本书的。

    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坐火车来到了古城Xi。离开车站后,我乘公交车到翠花路下车,寻找杜鹏程住所所在的庭院和建筑。穿过路口后,就像一个退休的老工人,或者一个60岁以上的老农民,在街上闲逛。我走上前问路。老人亲切地给我指了路,问道:“你在找谁?”

    我本想说“采访杜鹏程”,但转念一想,这样一个老工人或老农民不太可能知道杜鹏程。此外,没有必要告诉陌生人我在找杜鹏程。他对他说,“我在找人,谢谢你!”老人也礼貌地说:“不客气!”

    我成功地找到了几栋住宅楼所在的院子,这让我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因此,我去附近的一家餐馆大吃大喝,休息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多了。然后我走进院子,来到一栋大楼的三楼,敲了敲杜鹏程的门。然而,是那个在吃饭前我向他问路的老人打开了门。我想我敲错了门,问:“杜鹏程住在这里吗?”

    “我是。”老人探询地看着我。

    这就是著名作家杜鹏程,谁被称为文学巨人?这位是杜鹏程,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新华社人民解放军战地分社总编辑,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

    “我不敢相信你是老杜。”我真诚地说,“虽然我无法想象你的形象,但我不认为你和一个老工人或老农民相似。”杜老笑着说:“我吃农民的饭,穿工人做的衣服,怎么能和农民不一样呢?”很快,我被热情地邀请坐在客厅,泡一杯热茶。尽管杜鹏程给人的印象极其普遍,但人们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老人宽阔的前额和慈祥的眼睛都闪耀着智慧和优雅的风度。他饱经风霜的古铜色脸庞给人以老人般的谦逊和善良。

    我做了自我介绍,并解释了采访他的目的。我讲述了这些年来我是多么崇拜和渴望他。特别是在《保卫延安》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和写作,我的一些作品在中国国家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电台播出,在《保卫延安》、《中华文学》、《新观察》、《星火燎原》、《甘肃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没想到兰州军区、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兰州战役》一书中,有杜老的文章和我为老同志写的文章。

    杜老说:“年轻人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但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应该对党和人民有益。文学创作不仅要给人以精神享受,还要给人以崇高的理想。”

    众所周知,在中国当代文坛,杜鹏程是一位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创作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伟大作家。20世纪50年代,《保卫延安》不仅轰动全国,为我国当代文学史树立了一座宏伟的丰碑,并被翻译成英语、俄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出版,在海外享有盛名,而且他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年青的朋友》等作品在读者中也有广泛的影响。

    我没有忘记我多年来的夙愿,所以我请杜老谈谈《保卫延安》是如何写成的,它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地位的杰作。

    杜老深情地回忆说,1947年春末夏初,国民党动员20多万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我军撤出延安不久,他就加入了西北野战军,担任战地记者。在王镇将军率领的第二纵队中,他和士兵们冒着战争的硝烟,穿越了山川、山脉、沙漠、草原和戈壁,到达了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在他极其艰苦的行军和战斗生活中,他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他还以日记和阅读笔记的形式写下了近200万字的创造性材料。从1949年开始,他开始写《保卫延安》。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他把他最初的1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变成了60多万字的小说。他还把60多万字变成了70多万字,把70多万字变成了40多万字,把40多万字变成了30多万字。经过反复的增删,他修改了九次手稿,用心血和汗水浸透的纸足以把一辆手推车拉到架子上。

    杜老说,他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地写《保卫延安》,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正面描写西北解放战争的大型小说,不能马虎。

    杜老对文学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问他的人生经历、家庭和创作道路。

    杜鹏程在国内外都很有名,但是读者是否知道他的妻子也是一位非常有文化和才华的作家?当中篇小说《当代》在中国的大型文学刊物《心祭》上发表时,有一段《编者的话》说:“文彬的《心祭》真的很好!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我们还有另一位颇有技巧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是杜鹏程的妻子张文斌。文彬是她的化名。她的《心祭》以优美简洁的语言、深刻细腻的风格、生动的描写和哀怨的回忆描绘了一位母亲的不幸和悲惨的生活。她极大地拓展了女性解放主题的创作领域,提出了如何尊重人类情感价值的问题。她以真诚感人的艺术力量,让人哭泣和深思。《心祭》被贺龙的女儿何杰生改编成电影《残月》。珠江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故事片在全国发行后也很受欢迎。文彬还出版了《蓝蓝的远方》、《儿女》等许多优秀作品。杜夫妇有一子一女,他们的儿子毕业于西北大学,女儿毕业于医科大学。两人都进入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在这次采访中,我还见到了杜鹏程的妻子和女儿,他们温柔敦厚,也给人一种谦卑和礼貌的感觉。后来,我采访杜老的文章《杜鹏程和他的妻子问斌》发表在《妇女生活》杂志上。我寄了一份给杜鹏程,杜老亲笔回信说:“詹公同志,信和杂志都收到了。谢谢你。这篇文章与事实相符,毫不夸张。老张和我读完之后非常高兴。”我仍然保留着这封信。

    看到杜鹏程和他的家人,不仅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也感受到了梦想的真实和亲切。

    受杜鹏程《保卫延安》的苦心创作的影响,受杜鹏程访谈的启发,我发表了数十万字的各种作品,萌发了写更大作品的强烈愿望。后来,在生活积累、采访相关人员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利用过去三年的业余时间创作了一部33万字的10集电视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这部手稿被生产部选中后,由我和北京的另一个人修改加工了两个月。制作完成后,分别于1993年9月和10月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和两个节目中播出。为了创造《黄河魂》,我经常在完成工作后努力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通宵达旦,大量的假期也“度过”。我认为我能努力奋斗的这种动力不仅来自那些为黄色事业英勇献身的人的精神,从而激励我描绘他们的性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杜鹏程高尚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的感染。我还完成了《名将孤女》、《赌徒县令》等作品,目前正在写一部歌颂中华民族防洪英雄的小说。

    杜鹏程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心中崇高的文学梦想而奋斗。

    魏仔,《保卫延安》!

    太好了,杜鹏程!

    发表于《群星》杂志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