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探秘“寻源问道”的精神内涵


    时间:2020-04-2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早在一个月前,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网站上就宣布,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研究所、江西省美术馆和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寻源问道》中国油画邀请展将于5月1日至9日在江西省美术馆隆重展出。通过海报宣传,我们可以看到参展艺术家阵容强大、水平高、作品丰富。这是新江西省美术馆建成后的又一次中国顶级艺术展。虽然我住在上海,在国际大都市独特的艺术展览和活动非常频繁,但很少有一次大规模展示国内许多油画家的作品。这是一生一次的学习机会。

    虽然我的儿子和儿媳最近很忙,但他们仍然能理解我回家看展览和提前订票的迫切愿望。我于5月6日到达南昌,匆忙处理手头的紧急事务。在9号展览结束的前一天,我来到江西美术馆观看展览。虽然展览会即将结束,但仍有许多人在观看。不仅有当地的艺术家、学生和市民,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油画爱好者。

    第一和第二展厅的100多幅油画新鲜而令人兴奋。当我走进展厅时,我突然心血来潮,改变了我通常从后向前看展览的习惯。首先进入第二个展厅。按照展览安排的惯例,那些不太好的作品会晚些回来。第一次读完之后,根据个人印象和感觉,再看一遍序言,测试你的欣赏和感知水平。第二次,我回去仔细欣赏我有趣而经典的作品。

    两个小时后,我看完了所有的作品,与类似的展览相比,我有如下的印象:更多的作品带有感情、感情和思想;没有思想,没有疾病的呻吟,没有虚假的作品;有内涵、有文化、有品位的作品多,浮躁、肤浅、快餐风格的作品少;有更多的探索、实验和创新作品,而较少的游戏、炫耀技能和机会主义作品。带着这种感觉,我仔细阅读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研究所所长杨飞云的序言

    “寻根问底”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研究所的学术宗旨。它强调对西方油画造型语言系统的深入研究。它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艺术精神为出发点,倡导永恒和谐的艺术原则,致力于继承和体验,追求纯粹的艺术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追求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宏观价值追求。源头是绘画艺术及其所包含的所有综合价值的传承之源。陶是我们追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规律。在图像泛滥、标准缺失的当代,尤其需要关注崇高而美丽的旗帜。

    在当代,追求多元价值观早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核心价值观却往往被忽视。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纠正和彰显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艺术界也面临这个问题。“寻源问源”目标的设定就是着眼于这一方面,即希望通过引人入胜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促进油画艺术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并在创作中借助作品物化形式的具体性,从而清晰地提出与油画艺术核心价值相关或相关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寻源问问题”为目标,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历史提出的文化自觉要求。

    油画艺术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才有创新的可能,只有在掌握绘画的本质规律的前提下才有高水平的表现,只有在确立高标准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才有发展的可能,只有在热爱生活、关注现实、亲近自然的基础上才有远离苍白、远离观念的可能,只有在触及艺术家心灵的基础上才会真正感染人。事实证明,不真实的东西是无法触摸的,不好的东西没有价值,不美丽的东西根本不是艺术。绘画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绘画语言和在画面上的表现;其次,它是画面背后的情感风格和质量内涵,两者都是绘画的硬性指标和重要尺度。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们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研究所“寻根问源”的主题下从事艺术创作的。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下,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寻找、探究和探索,并创作了一些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展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研究所多年来在油画语言、精神内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进步和突破。我也希望通过这次以研究为基础的油画研究邀请展和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得到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我们在文化艺术的源头和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

    ——杨飞云

    2018年4月20日

    通过阅读和理解杨行长精辟的论断,我对“寻根问底”有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寻根问源”的学术宗旨和发展方向无疑体现了中国油画的艺术本质和价值取向。她也是基于中国油画非凡的发展经历和跌宕起伏。从这些年来的各种全国性艺术展览中不难看出,过去普遍反映的作品文化品位低俗,缺乏情感思考,盲目追求技巧和技巧,形式与内容脱节,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等。干扰和破坏中国油画发展的繁荣和进步。油画作品表现了观念和空虚的弊端和缺陷。这些都是急功近利和虚幻浮躁心态的后果。

    作为中国油画研究、探索和创作实践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美术学院长期坚持“寻源问问题”的宗旨,明确了继承与创新的依存关系,确立了油画艺术语言与个人情感相互结合的创作取向。在艺术创作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大胆探索、拨乱反正,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在理解了“寻源问路”的思想内涵后,我再次有选择地回顾和欣赏了一些经典作品。这次展览让我强烈地感觉到,这些作品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许多作品给了观众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感染。在杨飞云的《箴花仕女图》中,古典绘画将现代女性与古代宫女相比较,揭示了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意蕴。徐晓东的《明媚之晨》横幅有一个广角镜头。在明亮的阳光下,这个国家的风景树和乡村农场迷人而美丽。一排白天鹅在山川间翱翔。它们很壮观。于小冬的《能加你微信吗?》揭示了现代青年男女的精神状态、困惑和生存。李贵君的《随风》、石亮的《六零后》等作品都有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启示。还有夏俊娜《风起昨夕》和童子芸《审视2》,他们在表达形式和方法、哲学思维和提问等方面都有大胆的探索和突破。令我特别高兴和振奋的是,一些真实的肖像并不停留在简单的图像上。相反,他们运用油画艺术的本体语言,深入而巧妙地挖掘内心情感的外在形象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在被艺术震撼、感染和陶醉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画家是长期深入生活、观察和感受民生、与工人呼吸和同甘共苦、收集生活资料,然后运用恰当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的结晶。上述作品的作者大多是著名的艺术家和教授,其中一些人仍然身居要职。他们从未停止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断改进,不断探索和创新。在艰苦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也一直关心和培养年轻的画家,并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发展。可以预见,中国油画将继续在“寻根问源”的旗帜下歌唱。更加繁荣和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谢忱

    2018年5月12日,南昌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