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篇》 非同凡响
时间:2020-04-2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程展红
2004年,河南文艺界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景象。它是河南省委宣传部“郑边洛文艺精品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河南歌舞剧院精心打造。刘琳、关霞、高木坤、彭丽媛、戴玉强等一批国内重量级作家、作曲家、导演和演员,应文化部艺术司邀请,携大型现场交响乐《木兰诗篇》在中原地区非常流行,并在北京演出。观众爆满,引起了轰动。
记者来到河南歌舞剧院,采访了时任剧院院长、大型情景交响曲《木兰诗篇》总规划师、艺术总监的王爱红先生。他被要求讲述一个妇孺皆知的古老故事是如何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的,以及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
王闯爱红给人一种优雅而有趣的感觉,他说:“河南是木兰的故乡。花木兰的故事和人物不仅具有浓郁的河南地域特色,而且花木兰是中华民族的传奇英雄,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大型情景交响曲《木兰诗篇》正是通过现代手段和全新的艺术方法,以人类最关心的问题——战争与和平为背景,以现代人的意识和追求,为这个古老而广为人知的故事引入了新的内涵。这表明中华民族厌恶战争,热爱和平,赞美世界的真情与和平,赞美中国儿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美好的情感。”
王闯说,大型情景交响曲《木兰诗篇》以交响音乐为主体,同时吸收了歌剧、音乐剧、歌剧、清唱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中适合情景表达和展示的元素。通过民族特色和中原色彩神韵的内涵,融合了国际作曲技法的音乐表现和演唱,形成作品中有限空间和无限遐想的魅力。同时,通过人物的刻画和塑造,以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舞蹈身体艺术的表现,作品将场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表演中,运用了一切适合作品舞台表演的手段,交响乐这一世界性和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使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中获得美的感受。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的艺术表现确实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这无疑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记者感慨地接着说,“刚才王主席说花木兰是河南人,但据我所知,只有在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人都认为花木兰是他们的同胞。目前,在这一点上似乎还没有结论。但不管怎么说,河南文艺界对自己的同胞确实有着深厚的感情。豫剧大师常翔宇为花木兰的“为父从军”歌唱道“女子不如男子”,赢得了中原乃至黄河上下游、大江南北的芳心。今天,你已经成功地创作了一部大型情景交响曲《木兰诗篇》,这真是令人欣慰。不过,我想知道的是,您精心打造的《木兰诗篇》是否能像常祥羽的《花木兰》一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效果?换句话说,《木兰诗篇》有多少“知心朋友”
王闯爱红说:“常祥羽大师的艺术成就值得称赞,但我们的《木兰诗篇》仍然不能提出‘谁说女人不如男人’的问题。《木兰诗篇》的创作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和时代的角度展示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孩如何成为一个永恒的女英雄。她不仅展示了自己装扮成男人、为父亲参军、在战场上驰骋的勇气,还展示了她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对名利无动于衷的崇高境界。"
短暂的停顿后,王爱红主席接着说:“《木兰诗篇》分为序曲和四个乐章。序曲表达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关注,人们对战争的仇恨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在第一次运动中,她为父亲而战,表明她平静安宁的生活被战争摧毁了。花木兰毅然化装成男人,为父亲保卫祖国而战。第二乐章表现了花木兰与全体战士并肩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精神。同时,它讴歌了花木兰与全体战士之间的战友情谊,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和正义的力量。第三个乐章《女人的情感》,展现了战争平息、士兵胜利后的欢乐景象,展现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和平生活、向往美好爱情的平民意识和情感。第四个运动,和平赞美,显示了恋人结婚,显示了和平生活的美丽和温暖,人们哀悼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和朋友。在剧本结束之前,一首名为《和平颂》的歌曲呼吁人类的正义与和平,这也是《木兰诗篇》的主旨。然而,《木兰诗篇》的轰动效应表明,这一高品位、高质量的创新优雅的艺术作品拥有众多广泛的“知音”。"
王闯说,大型情景交响曲《木兰诗篇》不仅在河南省会演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而且应文化部艺术司的邀请在北京成功演出。不仅观众爆满,而且每场演出都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该剧的演出进行了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木兰诗篇》不仅受到各界观众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声乐教育家金等多位专家对《木兰诗篇》的评价是:“没想到一个省属高校群体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品位,没想到河南在高等艺术的创作和生产中,一下子就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产品,没想到河南有如此强烈的艺术创新意识, 我没想到演出会有如此震撼的力量,没想到河南会有如此高水平的管弦乐队和合唱团,也没想到观众对新的高艺术有如此高的审美能力”。 来自上海、天津、浙江、江西、陕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河北、贵州等地的歌舞团专程到北京观看了《木兰诗篇》演出,得到了好评。
王闯爱红意味深长地补充说,《木兰诗篇》的成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在河南文艺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200多名表演者参加了《木兰诗篇》演出。无论是彭丽媛扮演花木兰,戴玉强扮演刘爽,还是我们自己的演员扮演男女主角,以及所有参赛演员所扮演的角色,都准确地再现了《木兰诗篇》的主题,力求表演和谐完美。
王爱红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工作多年。换工作后,他在河南歌舞剧院担任管弦乐队队长。1987年调任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史志办,兼任《河南省志文化志》编辑部主任。他专门组织并主持了国家重点艺术研究项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等各种史料的编纂。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民委、河南省文联的联合表彰,并获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突出贡献奖和科研一等奖。他担任河南歌舞剧院院长后,决心改革,广纳人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工作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