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郑国渠泾惠渠走笔


    时间:2020-04-2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程展红

    在踏上2000多年前被郑国渠滋润的土地后,面对郭征的铜像,记者似乎进入了历史。

    当时,陕西省第三行政公署党委书记刘恒福同志陪同记者从xi安来到渭北泾阳地区。在烈日下,他在郑国渠流淌的田野和京惠渠灌溉的土地上寻找历史遗迹。刘树基作为向导,一边介绍。

    静音的灌溉始于公元前246年郑国建造郑国渠。郭征是一名韩国水力工程师。他最初建造郑国渠的出发点不同于大禹治水的出发点。他是派往秦的韩国间谍。看到日益强大的秦国虎视眈眈,随时威胁要侵略自己的国家,韩国派遣郑国到秦国提出“耗尽秦国的计划”,使秦国可以在关中建造一个大型工程,用荆江的水灌溉农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水利建设上,使其无法侵略自己的国家。秦虽然识破了郑当时的计谋,但仍让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主持河灌溉工程的建设,使关中大地润泽,百姓受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灌溉渠终于建成,灌溉了近百万亩土地,极大地增强了秦的经济实力,为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由于灌溉渠是在郑国的主持下修建的,秦国把它命名为郑国渠。也因为和惠泽生活在当时和后世,人们对郑的间谍地位都报以宽容的微笑,并称赞他历代治水的伟大工作。

    京惠运河管理局邀请了西北大学地理系的学者和考古学家对郑国渠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绘制了通往郑国渠泾河的古道路线。这条路线的实际长度是126.03公里。运河自西向东排列在渭北平原第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它充分利用北苑以南、泾河以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形成渠水自流灌溉,从而控制灌溉面积。在运河工程的布局上,郑国渠封锁了许多穿过运河进入运河的小河流,增加了沿郑国渠运河的流量,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率。这在2000多年前是罕见的。

    随着河床的切割和引至泾河的运河口的不断上移,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了汉代的白运河、宋代的丰里运河、元代的王师叔运河、明代的广惠运河和通济运河。清朝时,京津关被废弃,命名为陇东运河。灌溉面积只有2万亩。

    公元1932年,陕西大旱,历代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了京惠渠,使京惠河灌溉面积大大增加。此外,还成立了京惠渠管理局,李先生亲自撰写了《泾惠渠管理管见》、《泾惠渠管理章程拟议》等见解深刻的论文。随着京惠运河的建成,关中人民经历了长期的干旱和阵雨,几十万亩良田得到了及时的灌溉。解放后,京惠运河枢纽工程通过不断的改造和完善,新的大坝闸门,扩大的隧道,加高的石堤,变得更加宏伟。今天,灌溉面积已达135万亩。

    李仪祉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他于1882年出生于陕西浦城。他于1909年毕业于史静大学堂。他曾两次在德国留学。回国后,他曾任南京何海工程特殊学校和西北大学的教授和校长。他后来担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席和中国水利协会主席。他于1938年去世。

    人们,像大禹一样,钦佩和怀念郭征和李仪祉。在京惠渠首的展厅里,摆放着一尊郭征的半身像。隐藏在松树和松树之间的“李仪祉公墓”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