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的观众
时间:2020-03-2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鲁迅的《《示众》》描绘了一群形形色色的游客,即使在盛夏也不愿匆匆离开。刹那间,他们被半个圆圈包围了。你推着我,推着我冲向街上的犯人:“一个小学生冲了上来”,“秃头的人害怕失去他的位置,立刻站直了”,“他身后的人不得不尽可能地伸长他们的脖子”…不管他们是男的,女的,老的还是年轻的,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具体的外貌,他们只做一个动作——同时观看。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里,这群有代表性的观众出现过不止一次。当阿q在《阿Q正传》被处决和游行时,“有许多观众两边都张着嘴”;当为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革命者在《药》被杀害时,他们被一群旁观者包围,这些旁观者“看起来像许多鸭子,被看不见的手抓住,并被向上举起”。在《复仇》年,有两个人在茫茫荒野中彼此对立。观众“从四面八方跑来,拼命伸长脖子”。这一系列的观众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大众的无知、落后、麻木和冷漠。
时代在变,人们的“坏习惯”保持不变。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又气又怒。他总是在他的小说中揭露和批评中国人的坏习惯,希望唤起公众的意识。转眼时间飞逝,鲁迅的时代已经结束,但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观众文化仍然是一个大的坏习惯,中国人很难纠正。几天前,甘肃庆阳的一个女孩想跳楼自杀。在消防员的营救过程中,许多围观者聚集在楼下看热闹。他们举起手机开枪,欢呼,嘘声,并敦促女孩跳下大楼:“你为什么不跳?”“你最好跳下去!”甚至许多人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直播,直播也是对女孩的讽刺。一个还没有进入社会但已经感受到社会黑暗的女孩,当她爬上高楼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仍然感受不到温暖。她受到社会上“旁观者文化”的恶意对待。这种无视他人生命的旁观者心态,是对社会的漠视、对生命的漠视和对情感的淡化。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在主要媒体中经常出现。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观察他人和被他人看到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次出了问题,我们都会看到一群麻木的旁观者。他们互相交谈,有说有笑,但是很少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在生活中,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遇到困难和危险。也许到那时,最初的游客将能够了解他们自己的痛苦,并体验被看热闹的人包围和被孤立的感觉。
中国的观众文化自古就有,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可能一夜之间把观众从我们身边完全消灭掉。正如鲁迅所说:“群众,特别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观众。”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