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诗词对联题中感悟文学底蕴积累
时间:2021-03-0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最近在翻看一些近几年高考语文相关的试卷,有些是参加过高考的孩子留下的。在这些论文中,我发现了令我感兴趣的对联和诗歌,虽然我的诗歌水平有点肤浅,尤其是让学生们头疼的是。但是我对诗词对联有一种说不出的偏爱,这是近几年不知不觉发现的。
话说回来,言归正传。我从NMET论文和模拟论文中发现,文言文的比重并不轻,而诗词在古汉语中也有一定的比重,偶尔会有关于对联的疑问,我认为也属于诗词的范畴。诗歌和对联是中国文化多彩灿烂的光环中不可或缺的颜色。唐诗、宋词、元曲辉煌了一个时代,其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不言而喻,其底蕴之深厚可想而知。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学业,更何况是高考的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诗词对联,这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很多人从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学诗歌了,但是有的人断断续续,有的人因为兴趣而坚持。不信。走在街上,经常会看到孩子边走边给父母或爷爷奶奶背古诗。这是诗歌的积累。这种诗词的积累,如果你已经一点一点积累到了高考阶段,是不是相当可观?
其实说白了,学习汉语(也就是外国人说的汉语)是靠日积月累的积累,而诗词对联是汉语的一部分,也是靠长期的积累。可能有人认为短期的惊喜也会带来一些成功,可能有这样的例子,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之前的写作并不薄弱。否则,如果连字的意思都不懂,就不可能一夜之间获得诗意的灵感。有人可能会说,诗人李白,不喝酒就能写几百首诗。他也是他经过“铁杵磨成针”的努力而达到的技巧。我在这里不是要否定文采,而是作为中华文明的记录和发展工具,汉语需要积累底蕴。古人“伤钟勇”的故事说明,一个人有才华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和积累。拿历年高考对联来说。如果你从小就对春联很感兴趣,那么你就会关注家里人和邻居贴的春联,那么你积累的会比别人多,遇到这样的话题也不会猝不及防。比如以前的试卷里有这样一个题目,要求你把下联拿出来,上联是“春光普照大地,——。科学可以致富,——”。而“国富民强,家富民强,国富民强,三三三五四”,其实从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仿佛可以看到农村春节期间春联的味道。经常有意无意关注春联的考生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在这方面积累的考生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应付了。平时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性。
事实上,我们的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文字记载以来,具有持久而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多少文明和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但中国文化尽管曲折,却依然辉煌,因为它有着长期的底蕴积累。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