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秋收
时间:2021-01-31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九月,初秋的董村开始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早晚温差大,为水稻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水稻是侗族家庭赖以生存的粮食储备,他们有着非常虔诚的收割水稻的意愿和信仰。秋风渐起,勤劳的侗族人民开始为忙碌的秋收做准备。
进入东村,田野的各个角落都是各种各样的颜色,比如路边绿油油的野草,一排排绿绿的榕树,路边梯田上的换彩带,他们在梯形的田野里排队唱歌。这时,稻子渐渐变黄,沉醉的稻穗成了大地的琴弦。一边摇摆思考一边等待收获。
收割前,董家会开田,也就是每年吃烧鱼的季节。在种植水稻之前,为了便于更好地收割水稻,勤劳的董家会在第一天前半个月左右打开稻田的缺口,并排水。第一,加速大米的成熟。二是排水后收获更方便。董家采用稻田养鱼技术,既能获得鱼产品,又能吃稻田的害虫和杂草。这样养出来的鱼鲜嫩肥美,不腥不燥。它体现了董家农耕的智慧。
对于吃鱼,董家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每到开田的季节,董家都会请亲朋好友到田角,带上家里带来的糯米,把刚从田里抓来的田鱼放在木架上,从上到下翻过来,从左到右烤到两面金黄。金色的鱼皮滴着油,里面的白鱼被剖开时正冒着热气。撒一点盐和胡椒,然后用手撕去鱼。更有甚者,把撕碎的鱼骨架放在剩下的炭火上慢慢烤。口感酥脆,清香扑鼻。撕鱼不是常见的吃法。根据侗族的传统习俗,鱼必须与新鲜采摘的野生芹菜和其他野生蔬菜混合。它尝起来又嫩又香,一群人聚集在田野周围享受大自然的美味。
等到放完田水吃了鱼半个月后,再正式进入紧张的打小米时间。因为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寨子里基本只有家里的老弱幼,给大家带来很大的不便。随着小型打谷机的普及,现在开始使用打谷机。但是要到达这个斜坡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一般几台打谷机一起用,董村都是沿河居住,居住相对集中,邻里关系好,也为解决秋收劳动力短缺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因为离地比较远,家里的女主人早早起来烧猪喂猪,然后煮一锅南瓜。董家老人说,打谷子的时候没有南瓜,就是不完全的秋收。煮南瓜糯米方便下午4点左右回家吃午饭。午饭就定在田里,包着糯米和糯米糕,咸鱼和腊肉。当一切准备就绪,快到十点的斜坡上了。大家分工明确,两个人负责切米。两个人负责送货,两个人负责操作机器。在这样的科学分工下,一亩水稻基本上半天就能完成。打好的米装袋运回家。以前是老人背的,后来家里的马都是马背的。到现在,一些家庭还能看到用马驮粮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每个村基本上所有的小组都修建了通珠水泥路,便利步道也由田地修建。所以小米吃完后,家里的中青年劳动者会用摩托车把包装好的大米运回家。
剩下的时间就是晒饭了,这是一个比较繁琐和耐心的测试。在董家,这个任务基本都是家庭主妇来完成的。在每家每户的院子里,最常见的就是家里的媳妇背着孩子在院子里晒饭。背上的小孩不哭不闹。太阳出来了,太阳下山了,这一幕在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显得格外和谐温馨。
是时候把米放进谷仓了。董家的谷仓和客厅是分开的。因为侗族人住在河边,所以村子里的谷仓大多是沿着小溪修建的,都是简单的木结构建筑。谷仓分为上下两层,多为“田”字形,木窗高。谷仓的底部是木柱做的框架结构,顶部覆盖着干树皮当碎石,看起来不太好,但是存放大米还是挺方便的,因为是木头做的,所以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
10月份,一年一度的水稻收获开始告一段落,田野被竖起的干草堆覆盖,一切随着季节的变化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休眠期。勤劳的侗族人民开始围坐在炭火旁,吃着香喷喷的米饭,一件件缝制漂亮的侗族布衣,迎接着秋收后侗族家庭的稳定岁月。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