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吃的哲学


    时间:2021-01-0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有人说,美食有什么好写的?好的。写美食,还有写关于阅读和写美食的文章的感受,都可以做成很棒的书。

    看汪曾祺的菜和别人的不一样。汪曾祺的吃相很真实,因为他会做饭。梁实秋也有类似的文章,叫《雅舍谈吃》。我不擅长养王先生,也不擅长贬低梁先生。但只是在实践中,梁先生的“吃”更受欢迎,烟雾更少。汪曾祺喜欢逛菜市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能感受到“活着”的快感。看汪曾祺的文章,你就能体会到做菜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坐在桌前品尝菜肴的味道。汪曾祺不喜欢袁枚。他说,附带菜单上写的菜都是他耳朵里的,不一定是吃的,也不一定是煮的。汪曾祺的语言,大家都知道,活泼轻快,尤其是写吃饭的时候。吃饭是一种幸福,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你要是哭丧着脸写怎么吃饭,吃饭的时候都抬不起饭桌!汪曾祺写了吃的字,我喜欢用来吃。太好吃了,吃不下。有时候连白米都没有。我也可以用“麻婆豆腐一定要放牛肉”和“一进门就听到饼锅里的油唧唧喳喳,蛋糕闻起来又香又诱人”这几个字来吃。汪曾祺的话很有味道。我觉得有一种读“吃”的方法,就是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读汪曾祺先生的《吃》对这种想象是极低的。一闭上眼睛,自然会有一个慈祥的老人在那里,站在火炉前翻动勺子。不一会儿,菜就给你带来了一样的颜色和味道。

    汪曾祺见多识广。他是个有“经验”的老人。他的文字往往充满了一种别人没有的洒脱,写“吃”也是如此。他关于食物的写作包含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一个人的品味应该更广更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一定要尝尝。”吃饭就是味道,吃饭就是生活。汪曾祺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对无忧无虑的的态度似乎是基于苏轼的豪爽态度。“世间的滋味是纯粹的快感”,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苏的旷达,是因为他胸突如其来,使明月照耀,而他的随遇而安,似乎是建立在苏轼的豁达之上,“世情分明”,但两者又有区别。苏的逍遥更多的是由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对宗教哲学的理解,而王的逍遥更多的是由于他生性善良。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学者,纯学者。说这句话的人是神经病,因为第一句和汪曾祺无关,第二句是对汪曾祺的透彻解读。汪曾祺不是儒家。他不喜欢谈礼义廉耻道德。他的平淡更接近道家,他的单纯是真的。如果他在他的“吃”里说“这位先生离他很近”,那我早上吃的饭就可以吐出来了。汪曾祺是个纯学者。他写作吃饭的目的也是为了写作吃饭,暗含着人生的意义。然而,他做得很不小心。汪曾祺的文笔很随意,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想在哪里写就在哪里写。但是写作的这种随机性并不容易,一点一点看到真相是很自然的。

    “吃”没有多少道理。说到底,“吃”的哲学还是吃还是活。如果说吃饭最终是为了讲真话,那么这个人就跟上面那个不懂汪曾祺的人一样。用汪曾祺先生的话说,就是“狗吠”。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