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如果没有杜甫


    时间:2020-12-3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再看前段时间的《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选的第二件国宝是李白唯一的真迹3354《上阶帖》。国宝守护者震惊原太白,朗诵原诗《如果没有李白》,让观众更加激动,浇过了盛唐的气象。

    杜甫现在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同名,被称为“诗仙”。虽然诗风迥异,但对文学史的贡献却不相上下。虽然地位平等,但在这个新的繁荣时代,大多数人唱歌都是豪放优雅的,但很少有人在子美筋疲力尽的时候低语,这必然让杜甫的追随者感到寒冷。回头看看背后的原因,可以看看历史。

    虽然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实际上杜甫的诗在当时并不流行。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与“盛唐气象”的审美严重不符。杜甫诗歌的影响几乎在他死后才开始发挥作用。杜甫死后的中晚唐时期,唐朝国力越来越弱。以元稹、白居易、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当时的著名诗人,开始对杜甫推崇备至。杜甫作为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启蒙者,逐渐将现实主义精神与诗歌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在晚唐诗坛大放异彩。

    当然,杜甫的诗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宋代以后。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追求杜甫诗歌的奇面,形成了“江西诗派”。王安石、陆游、文天祥、元好问等人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杜甫的影响。文天祥甚至在《杜甫狱中五言》200集序中说:“谁说我想说的话,就先得到美国的背书。”从这个角度看,太白的诗是盛世追捧的,而子美的诗则是在危机中闪耀着国家兴亡的光芒。

    总体而言,杜甫以律诗为载体表达其政治抱负,为后世诗人的政治题材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诗堪称“诗史”,也是因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新鲜的素材。

    杜的诗歌之所以受到中晚唐宋词家的追捧,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更是因为他的思想和气节。能够喊出“安得有千万座建筑,天下皆大欢喜”的人,被称为“诗圣”,实至名归。

    没有杜甫似乎也没什么区别。只是大唐官籍少了一点官,诗歌史上有“仙”“佛”“魔”,只是缺少了历代唯一的“圣人”。杜牧不必再被称为“小杜”,李白将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没有杜甫,大唐诗歌编年史就有青莲居士的浪漫壮美,感动居士的恬静独特的风土人情,李长谷的冷嘲热讽,李义山的温柔幽怨,却缺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朴素的关怀。

    在网络时代,《心灵鸡汤》的“肆虐”让人忽略了忧患意识,就像生于太平盛世的人唱了太白的仙诗,让杜甫的诗受到冷遇。“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道如何取代。”无论哪个时代,统治者和公民都要保持清醒。毕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适用于任何时代。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