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年味淡了还是负重多了?


    时间:2020-12-2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除了鞭炮声,春风还温暖着屠苏。每天都是以新换旧。”春节是中华民族乃至中国文化圈的一件大事。这时候总会有家人团聚的喜悦和叹息,也会有孩子的欢笑和欢笑。可以说春节是中国文化圈最大的节日,也是最受关注的节日。但是这几年总有人说新年的味道淡了,我们可能会觉得新年没有以前有意思了。为什么?

    可能有人会觉得过去生活条件不好,但是过年是一年难得的改善生活的机会。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过年的食材几乎和平时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还说过去交通条件不好,过年又是难得的家庭团聚机会,感觉很珍贵,很有意思。这当然是原因,但似乎不是重要因素。这两个方面我们似乎感觉不到过年的味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这种感觉?我感觉可能是自己的压力造成的。

    晚清以来,很多国家的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国籍,比如美国明恩溥的《话说中国人》,鲁迅的各种杂文,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等等。可以说他们对中国的国民性研究的很透彻。我感觉中国的国民性可能是一种社会。柳宗元写《传》的时候为了讽刺官场上那些贪权贪利的人,今天看来这不仅仅是写官场上那些人,更是在揭示国民性。“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着,先丢掉。背越重越难打。”“人若怜惜,必失之。如果你能做到,就坚持下去。”。这些字不是很像汉字吗?西方人一直很佩服中国人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大多是被迫的。其实这些人谁不想休息过安逸的生活呢?但是中国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迫使我们不停地负重前行,宁愿超载也不愿放松。有些人可能看到这个人物就想跳出来,但总是被周围的环境逼回到这条路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才能幸福?

    这几年,随着通讯、交通等的发展,我们确实把前一年的团聚变成了谈天说地的拜访。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要承担更多的重量,有些是自愿的,而更多的是被迫承担的。在这种压力下,我们对过年变得漠不关心。如今,快速的社会使我们的生活没有隐私,工作、学习和家庭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会一直担心,即使在家里,我们也不会随意放松,而是有一大堆的规章制度和各种公司学校的事情要处理。春节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稍微长一点的假期。我们心里早就看不起这件事了,一年的自然味道也就淡了。

    其实新年的味道之所以淡,也是因为很多人过年团聚带来的各种“关怀问候”。过年的时候家人朋友坐在一起本来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但是总是让一些问题很尴尬。对方问的一些问题往往不愿意回答,而且过年的时候往往有好几代人在一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不一致,难免会产生矛盾。平时知道的比较多,过年的时候不太好沟通。以至于所谓的过年就是亲戚朋友坐在一起,以关心的名义互相伤害。所以现在的人并没有那么期待过年,反而很矛盾。游子们没有因为“逢年过节相亲相爱”而急切赶回家,而是一方面煞费苦心抢票,一方面大喊“我不想回家”。“现在,靠近我的村庄,见人”已经取代了“欢度新年,送你一夜”的喜悦。这件事该怪谁?我们每个人都被压垮了,终于回家了,以为是温暖的港湾,其实是互相伤害的牢笼,气氛自然变得压抑。在这种氛围下度过半个多月,恐怕很多人都会避之不及。为什么要谈一年的快乐和味道?

    总有人说年味淡了,把责任放在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交通上,让人觉得希望不大。不得不说这是浪费钱。其实所谓的除夕褪色,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如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超负荷已经让我们不堪重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无形伤害让我们对除夕持冷漠甚至排斥的态度,这大概就是除夕消退的原因吧。要想让新的一年变得强大,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在沟通中,一定不要刻意去说哪个锅自己打不开,更不要说是伤害了别人之后的关心,让对方分不清痛苦。懂得尊重他人,不是按辈分、职位、年龄去做“好老师”,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进行真正的亲切友好的交流,这样可能会逐渐丰富新年的味道,让人对过年、团圆的抵触情绪减少。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