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浅谈笔耕


    时间:2020-12-24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在浏览报纸或者杂志的时候,每当看到简洁、朴实、有意义的短文,总觉得写文章就像吃喝一样轻松,就会有投稿的冲动。所以草坪什么时候打坐,半夜窗户前灯下的“行走”笔,几稿的难度;这样一来,就有了扔了又继续的尴尬,又屡屡扔不出去,以至于有时候你会失去希望,随时“追”文章。

    到现在,只有细细品味戴海的《“小鲜斋”序》,才能知道作文没有“日常生活”那么轻松,也不曲折。写文章,尤其是散文小品,要有气质,但不能摆架子。气质是文学中的语言情感和文学涵养。尤其是散文,既不是记者问答,也不是记者发布会,更不是会议报道。可以用公式组装。散文和小品的语言是在简单中看到优雅。它不是靠墙外的“红杏子”来撩拨读者的心,也不是靠一些“根深蒂固的君子”来“撩拨”读者的感情。请看戴老师的一句话“晚上滤尘精疲力尽,坐在安静闲适的氛围里,心很静,心情很闲。”一个恰如其分的“过滤”二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清静”“自由”之情,却又含蓄温柔,素雅。这句话也给人一种艺术感。想象一下,夜幕降临,坐在窗前,悠闲的闭上眼睛,让疲惫的大脑感受到这份闲适的韵味。真的是“人微醺”。散文小品体现的文学涵养,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还在读那句“就像眼前的书变成了餐盘,手中的笔变成了勺子……这不就是一顿饭吗?”《“小鲜斋”序》年。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韵味,但是细细品味,回味无穷。精神食粮的享受带来的妙笔就更不用说了,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就像是在画一幅用餐图,真的是“多么清新”!回想起第一次听戴骏演讲,他的文字和自己的一样振振有词,平淡无奇,让人感觉“三日绕梁”。

    散文和小品都是发自内心的思考,上帝实现的作品,以后也不用摆架子了。戴老师说:“用文学表达一些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生活状态。”她来自生活,这是你对现实的感受。就当她是“灵感”吧。这种“灵感”就是“躲在发芽的树下”带来的“展颜”。有作家曾经说过:写散文要有它的文学心,就要有优秀的作品。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学者散文”,但只要是在“灵魂”中产生的,就可以“撩拨灵魂”,就可以“为什么不愁写散文”?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