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读《杜甫传》有感


    时间:2020-12-2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以客观的语言和虔诚的态度叙述了杜甫的一生。他不评价杜甫的政治能力,也不评价他早年作为官僚的生涯。他说,在冯至的《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一书中,他用现代人虔诚的心和虔诚的手描绘了唐代的阿杜赋。

    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是怎么度过一生的?我们从小就读过杜甫的诗,对杜甫的印象比较模糊。我们知道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漂泊流离的一生,但印象只止于此。读《杜甫传》让我对杜甫和杜甫的诗有了更深的理解。看完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战争造就了杜甫。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一个个理清思绪。

    杜甫出身于官僚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安史之乱时杜甫四十岁左右,所以四十岁是他一生的分界线。七年安史之乱对他影响深远。如果说安史之乱前的杜甫,在长安游历的十几年里,仍然像李白一样,有着青春的精神,过着轻狂的生活,那么安史之乱后的杜甫就成熟多了,更能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焦虑,为底层人民说话。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是矛盾的。他在十年漫游中认识了李白,并与李白成为朋友。长安仕途期间,杜甫内心十分复杂,在仕途和退休之间徘徊。一方面羡慕李百能不为别人着想,游历山河,勇往直前;一方面我想在长安得到一个官位,这就是入仕和退休的矛盾。在他的一生中,他在官方职位上服务了将近两年半。为了奉承上层社会,寻求物质上的支持,他小心翼翼地赞美官场上的权贵,写了许多咏史诗,但这些诗在杜甫的诗中没有光彩。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杜甫一直在官场工作,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成为官僚的奴隶?

    然而,安史之乱给了杜甫更广阔的天地,也给了他解放诗歌的机会。任职两年半,杜甫无奈辞职。为了生活在各个地方,他无家可归,穷困潦倒。在此期间,他深刻目睹了战争影响下人民的痛苦,也目睹了朝廷腐败和军阀战争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战争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人们战争痛苦和残酷的诗歌,讲述了别人无法讲述的事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在杜甫一生中,759年是他最艰难的一年。因为战争,最低限度的温饱问题无法解决,杜甫患病。但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与龙诗》,成就最高。与杜甫相比,袁、云卿等诗人的诗歌虽处于中期,但诗艺有限,创作成就平平,艺术风格不如杜甫。因此,可以说杜甫是一个典型的时代英雄

    安史之乱后,社会仍不稳定,军阀混战,社会混乱,百姓苦不堪言。杜甫为了维持生活,继续颠沛流离,尝尽杯具之苦。然而,杜甫并没有停止写作,而是仍然充满了活力。他在夔州的时候,身体有好有坏,但两年写了430多首诗,学习勤奋,其中有很多挽歌,比如《登高》 《隔夜》。“安得千里楼台,大方方人皆乐”,“我闻远处女子,战后号哭,渔樵始于夷阁数处”,“眼见化为血,三三三五四哀今朝,集而不集”,“这首歌的悲哀何时结束?”是他为千百万人发声,其中蕴含着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和思考,永远值得我们后人纪念。

    770年,杜甫死于船上,结束了漂泊生涯。从这个角度来说,杜甫的结局是悲剧的。但他一生从未停止研究,留给我们一千四百多首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成为后世的楷模。因此,我认为杜甫的一生并不“悲惨”。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