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减负?


    时间:2020-11-2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教育负担太重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也存在长期的历史缺陷。然后早在2002年,国家教委针对学生负担重,重复考试训练过多的情况,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诚然,各行各业和上级领导总是在强调“减负”。但是,政策总是很难实现。

    20年来,减负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教委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减轻负担的措施。但今天的现实依然是中小学生书包过重,对分数的心理压力很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出现了,他们在如山一般的负担下伤痕累累。

    教育部门面前的真实现实是,尽管自上而下的“减负”呼声很高,政策法规很多,各行各业意见很大,但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校外层出不穷的培训机构让学生苦不堪言,占用了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家庭作业的后果是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想象一下,如果大多数年轻一代的继任者不再热衷于学习,会发生什么。一群只会躲在父母身后吸血,不知道人生追求和意义的“巨婴”,如何让我们的民族焕发青春,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目前在现有资源下,如何有效减轻教育负担,让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与学生面对面的共情对话,以及最近对各种数据故事的详细调查和了解,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减负的大旗高高挂在每一所学校的上空,却从未实施过。我发现大部分数字都是观点和口号的宣传,也有光明面的硬性要求和规定。相应的减负措施无法实施,也没有政策实施的沃土。同时,也有人担心避免一刀切。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减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践找到切实可行的减负方式,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减负方式,给学生以求知欲和快乐童年。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关于“减负”的经验和看法,希望能与广大一线教师和关心教育的热心人士分享,争取在未来的一线教学中找到突破口。

    首先,教育没有绝对的减负

    一个工人,每天的任务是100件现成的衣服,负担过重,完成不了任务。我该怎么办?直接量化成十件成衣,一下子就轻松了。这是“绝对减负”,量是可以算清楚的。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减轻负担?当然,各种相应的社会措施也相继出台。有的学生每天在校学习不超过6小时;有规定禁止安排课外作业的;严禁超标准培训;严格控制文字工作总量;有规定禁止购买辅助教材的;规定的考试次数;没有考试排名等。

    但是这些真的能满足学生实际减负吗?你可以想象答案。时代在前进,人类在进步,我们的知识、文化、科技等精神财富越来越丰富,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是洪流,更何况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图文并茂、人人生活、知识更新迅速、工作更具可替代性的信息时代。我们都需要掌握必要甚至更多的知识、文化和技能,才能生存和立足于社会,为未来的生活奠定更多的可能性。因此,“绝对减负”根本行不通,现行这些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调查被忽略了,下面的

    这个工人的日常任务是100件现成的衣服。负担太重了。我该怎么办?给他科学的切割方法和机械化的操作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线设备,从打样、切割到缝制包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和操作机器简单易行,被称为“相对减负”。

    面对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效率和学习效率。这种减负方法暂定为“相对减负”,这将是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正确方式,使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相关能力。

    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也要强调减负,避免“一刀切,一锅煮”。比如语文减负要重在重复机械的内容,而广大的课外知识要增加和重视。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成就斐然、声名显赫的人,往往在青年时期博览群书。然而,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没有学到多少文化,阅读的书籍不够多,缺乏对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视和正确指导。学生缺乏一个耳朵能听到的环境,导致精神食粮贫乏。他们局限于自身三观的建立和形成,很难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应对社会问题的心理素质。

    目前,国家和各类学校仍在尝试和探索中。一些阅读指导班和交流班在各地悄然兴起,但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其实际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一个人在18岁之前读书不多,只从课堂上获取知识,就会导致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缺失,影响自己的能力和道德文化的整体素质。因此,给中小学生适当的负担,进行课外拓展,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出路,也是民族复兴、民族复兴的出路。

    目前,我国的教学现状是文化课太轻,知识课太重,尤其是重复性的机械知识记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母语教学应更加重视,改变形式,创新模式。对于数学、英语等智力、器乐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适当减轻负担,而历史悠久、厚重的语文、国学,则应拓宽途径,注重其深度和难度,研究探索对学生生活影响深远的性格培养。那么减轻负担,应该减轻什么呢?什么不该减?应该补充什么?具体怎么加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热心社会的人,都应该理性深入的思考,千万不要丢西瓜捡芝麻。

    第三,宣传和解释相关政策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起草实施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对入学政策、操作规程、考试要求、其他要求、主要目的等做出了详细要求,而“阳光入学、均衡安置、零起点教学、无作业、标准化考试、等级评定、一科一辅、不违规补课、保持体育锻炼、加强监管”为十大细则。但政策的风向标虽然明确,但家长担心学生跟不上,老师担心空谈,校长担心砸招牌,专家担心无效,各行各业的因素使得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学生的负担还是很重的,成绩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就更惨了。到了学校皱眉头,看到老师就害怕,提到考试就火上浇油。政策要先落实,后续落实要有沃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比如社区公益讲座、家校合作教育讲座、国家教育频道政策解读会、各级教育联盟会议等。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公众树立和平客观的应对意识,了解减负的真实情况,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减负,改变当前的不良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家校联动,树立正确的减负意识

    专家任务减负是一个“一揽子”工程,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否则,更多的国家规定和措施最终会被架空,成为一纸空文。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各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参照,以更具体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观念,改变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帮助全国大多数人树立正确的减负意识,才能迎来中国教育界的真正变革, 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并大面积实施,为国家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光添彩。

    万事开头难,减负在中国教育界已经快20年了。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在不断实践探索,甚至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更多的是因为教育改革的纵向深度不够,横向面不够宽,减负背后的负担仍然很重而拘泥于规则。希望未来的国民教育之路是一条光明的道路,引领21世纪的中小学生高效学习,成功减负,走上快乐学习、收获成长的新路。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