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漫谈“三教合一”之原由


    时间:2020-05-14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浅谈“三教合一”的原因

    蔡汉仪

    2019-06-06

    “三教合一”是指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民间信仰。在这个问题上,我既不是宗教人士,也不是宗教专家。只是这些年来,通过与信教群众的交流,我们对“三教合一”现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我最近读了历史学家许倬云写的文章《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很有启发性!许倬云的文章介绍如下:

    在讨论中国宗教时,杨庆坤先生曾经把有组织的宗教放在一边。事实上,在这方面,在现代中国过去的100年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有组织的宗教的世俗化。当你不得不寻求解脱时,可能只有两种方法:或者想象一个没有人类苦难的幸福世界;或者回归自省,提取(Xi)激发(Xi)的气质,自我寻求。前者依靠外部,而后者依靠内部。中国儒家更加重视后者,但他们也希望培养自己,然后缔造和平,建设一个更体面的世界。儒家的入世和德治是哲学。中国文化圈的其他渠道是以佛教和道教为主流的各种教派。

    在先秦时期,中国实际上有类似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战国时期的墨家应该是儒家血脉的一部分。然而,墨家本身就有“天”的信仰,“鬼”的认知,“大”的教主,纪律和组织。墨家所说的“明鬼”,其实不仅包括死灵,还包括所有的神力,但墨家并没有在这方面多加发挥。因此,我们看到的“明鬼”部分似乎只谈论死者的外貌。我们不确定这些现象是幽灵的结果还是威胁。汉代墨家的学术分类属于道家。因此,虽然墨学在汉代逐渐消失,但其经典却在后世从道家经典中被重新发现。墨家学说的出现和消失只能说是中国本土有组织宗教形成之前的流产中断。

    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在内的中国文化圈仍然将儒家思想视为其主要的思想体系。因此,无论佛教和道教如何兴盛,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仍然是不可否认的。儒家思想本身并不是一种宗教,但它也有着深刻的宗教情感:最终要谨慎,要追求远,要荣耀自己的成就,要回报自己的美德,这些都是密切相关的情感。让我们以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例。他把历史上那些模范人物视为正义的中心:“天地有义;一切都是多方面的;地球是一条河和一座山;天空是一颗星星。”正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就是他所列举的那些忠诚而善良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正义上,并且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这是一种宗教情绪!可见的事物存在于宇宙中,如山和人体只是载体,只有健康之气所代表的宇宙精神才是永恒和真实的。儒家在这样的面孔下,虽然没有宗教的名字,却有宗教的现实。因此,如何与儒、道、佛三家和睦相处,是中国文化圈里到处都会遇到的问题。

    《太平经》在汉代的出现无疑是道家学说的来源之一。《太平经》中最突出的元素之一是平等的概念。财富、地位、声誉等。会阻碍人类社会应有的“平等”。二是个人道德的内在培养和提升,以达到一定的品格。这两个基本上可以被视为道家寻求一个幸福的世界,并试图完善自己的性格在这个幸福的世界。就《太平经》的确切来源得出结论并不容易。

    《太平经》部分文本。在我看来,汉代的儒家有一个《礼运•大同篇》所描述的大同世界,这个大同世界必须经过小康社会的阶段,而小康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三阶段的发展。然而,《礼记》描述的大同世界是基于古代国王,而不是未来的新世界。同时,汉代的儒家思想有一个天人感应的普遍体系,把超然的神力与自身的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体系。当然,儒家思想最基本的思想起源于孔子时代,尤其是在认识到需要通过自省和自学来培养高尚的人格的时候。这些特征也与《太平经》提出的一些概念十分一致。我们如何才能从一个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起来的儒家超越体系转变成一个有组织的宗教呢?它不需要外部刺激来逐渐完成吗?我们无法判断。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如果它真的始于东汉,我们只能说佛教经典和传道士在中国有记载。他们带来的零碎经典,在儒家思想和《太平经》铺就的舞台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宗教,并具有2000年的强大生命力。

    佛教开始时,那些零碎的经典被拼凑成所谓的《四十二章经》,但实际上并没有系统的主要经典。大多数早期的传教士来自中亚的西部地区,那里的佛教受到启示的信仰(这一部分将在下面解释)的刺激,并转化为大乘佛教,这与印度的原始佛教大不相同。佛教名词最初是用梵语讨论的,梵语是一种印欧语言,与中国的汉藏语有很大不同。因此,当许多名词和句子被翻译成汉语时,一些来自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名词被借用了,这就是所谓的“格义”,并且有一些通融。直到唐代大量佛教经典进入中国,这一缺陷才得以纠正。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一些胡君主认为佛教在中亚和西域的传播与他们的民族血统密切相关,因而成为佛教的保护者。那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