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挽歌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
因为《百年孤独》对中国的巨大影响是在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开始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对这部作品的“年代”产生错觉。事实上,《百年孤独》的第一版于1967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店被抢购一空。马尔克斯本人认为《高于西班牙语原文》的英文版出版于1970年。虽然我相信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但是这些史料可以引起我们对历史本身的很多思考。我常说我们的“十年浩劫”,其实是《百年孤独》的浓缩版,是“行为艺术”版。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观点,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小说惊心动魄的退场)让我流下了绝望的眼泪,因为它告诉我们,经历了“百年孤独”的民族,在地球上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值得你流泪的人是不会让你哭的。"马尔克斯曾这样写道。但写完《百年孤独》的最后一句话,他走进卧室,抱着已经熟睡的妻子痛哭起来。在我读到那句话的很多年前,我从他的采访中了解到了这个文学史可能永远不会关心的细节。但是,这么多年孤独的写作,我越来越意识到那个细节的分量和意义。创造性劳动是极其脆弱和神秘的。从惊心动魄的入口到惊心动魄的出口,这是什么18个月。都说他写得慢,他每一句都用心;据说他的妻子每天都会在他面前放一朵黄玫瑰:这是祝福,也是祈祷(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胸前口袋里也有一朵黄玫瑰);据说他的妻子为了维持“魔法”所需的营养,不得不四处借钱,不断典当;据说他的妻子小心翼翼地问:“你真的写完了吗?”然后,她让他知道在他独自生活的18个月里他们累积的债务数额。
那高额的债务在这个时候当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已经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了,因为在1965年到1967年之间长达18个月的文学冒险之后,他已经到达了一个350年来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地方,那是只有堂吉诃德才能到达的地方。
他的到来给文学史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博尔赫斯曾确认人类的任何作品都是模仿品,这当然是过分的言论。但是,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都受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响。因为《百年孤独》开启了写作的一切可能,所以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障碍的。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永远取消了“原创”的可能性。
毫不夸张地说,《百年孤独》影响了90年代以来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所有的布克奖得主,所有的文学奖得主,所有的潜在文学奖得主。
他的到来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他一直声称自己是为少数人和几个朋友写作。他说在书店看到这么多自己的书会不舒服。他拒绝出售《百年孤独》的电影改编权,大概就是抵制大众的意思。但是,《百年孤独》在他的国家,甚至在整个南美的西班牙语国家,无疑是一本“通俗读物”。
但马尔克斯本人并不认同这部在西班牙语国家销量仅次于《圣经》的作品,其世界范围内的销量纪录应该永远不会被打破。他煞费苦心地表达他的态度。他一直坚持说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二
不记得是1982年深秋还是1983年初夏。我只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的报纸阅览室里翻开杂志。不记得是什么杂志了,也不记得是因为看到了有点奇怪的小说标题才打开的,还是因为打开了.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决定我人生方向的行动:我打开了它。出现在我面前的小说标题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我一口气读完了。我战战兢兢地看完了。我泪流满面地读着它。那是导致孤独的工作,那是导致绝望的工作。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因为文学作品流泪。
多年以后,我在一次采访中读到了马尔克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长期以来,我一直赞同他的观点。
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看到那个流着泪从阅览室里走出来的18岁少年。他的表情说明他看到了人生的意义(或者说“无意义”);他的表情也说明他写作的决心比进阅览室前更强了。我知道他在暗暗发誓要写出同样能触及灵魂的作品.虽然32年后仍是未兑现的誓言,但一直是对脆弱生命最倔强的鼓励。
然后就是这个盗版英语《百年孤独》就在我电脑旁边。1983年在五道口的外文书店买的(注意和现在的五道口大不一样)。书的背面盖有“内部交流”的印章。这本书定价1.90元。不久前刚刚得知,这本英文书的译者是科尔塔扎推荐给马尔克斯的。
为了等待他腾出时间来翻译《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等了整整3年。这是得到了巨大回报的等待。马尔克斯对他的两位英文译者(另一位是《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的译者,她也是《堂吉诃德》最好的英译者)都评价极高。他认为他作品的英译本的文学质量高于他的西班牙语原作。他多次承认他宁愿读自己作品的英译本,而不是它们的西班牙语原作。我从他的英文出版商托姆·马施勒的回忆录中了解到,“不知名”的作者马尔克斯在他那里出的前4本书(包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都很失败。当时马尔克斯唯恐他放弃,要他不要为钱担心。他保证说,他的下一本书一定会“创造历史”,会“卖卖卖”。他的保证果然很快就变成了魔幻般的现实。
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盗版的英译本,我一直拒绝用中文读《百年孤独》。而我80年代的英文水平连第一自然段的神韵都根本招架不住。我的阅读记录中因此就留下了一个后来令我后悔莫及的裂口。接着是历史的动荡和生活的颠簸让我无暇顾及内心的孤独,这个裂口越来越大。我必须充满羞愧地承认,一直到1998年,我还是一个几乎没有读过《百年孤独》的人。那时候,我在深圳大学任教。那时候,我很轻松又很孤独。突然有一天,我从书架上取下了15年前购买的这本书页已经枯黄了的小说。我用3个星期的时间,从入口一直走到了出口。那是惊心动魄的3个星期。那是我与《百年孤独》关系的开始。这本书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书架上:它永远都在我的背包里。它永远都在我的身边。它陪我跨越了整个地球。它陪我度过了全部的孤独。现在,它已经破烂不堪了,我经常要对它进行修修补补,但是我仍然舍不得让它退居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