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月光之死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20世纪后,世界高度工业化,过度的人工照明赶走了自然光。

    生活在城市里,其实欣赏月光的机会不多,用蜡烛的机会也不多。张九龄的“吹灭了蜡烛也不黑”只是普通的五个字,称不上我们心中的诗。

    烛光死了,月光死了,走在白花花的日光灯下,月光消失了,每月一次的月圆不再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那么,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年中对月球最完整的记忆还有意义吗?

    中国文化圈里有“上元”、“中原”、“中秋”,都与这份完美的记忆有关。

    最后一个元宵节是元宵节,元宵节,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

    中秋节是兰花盆的节日,它的意义是与死去的生灵分享世界上所有完美的记忆。在水流中放一盏水上灯,召唤游魂,与人分享完美。

    完美不仅是人类的记忆,也是给鬼的礼物。

    在日本京都岚山山脚下的桂川,每年中秋节都会在月亮桥下举行点灯仪式。人们把已故亲友的名字写在小木块上,或者只写“众生”和“生死相依”。点上一根小蜡烛,木屑像一只小船,载着点点烛光漂浮在江面上,摇曳着,漂浮着,漂浮着,漂浮在宁静而空荡的归川中像一个灵魂。

    那是我再次感受到“尽管我吹灭了蜡烛,它并没有变得更暗”的地方。河两岸没有现代照明的灯光,只有河面上的小蜡烛,渐行渐远。

    光的完美可以这样找回来吗?

    岛上的城市用现代虚假丑陋的夸张灯光扼杀自然光。扼杀月光的完美,扼杀黎明的辉煌,扼杀黄昏的辉煌。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多现代照明?高高的、无处不在的、丑陋的、刺眼的路灯,让世界嘈杂而浮躁,让人如噪音般疯狂,岛的光害让人躁动而肤浅。

    光明被误读为反对道德黑暗的光明。

    浅薄的二分法鼓励光明赶走黑暗。

    在一个城市里,整夜亮着的过度照明使树木、花草无法入睡,鸟类和昆虫无法入睡,改变了自然生态。

    黑暗消失了,许多生命也消失了。

    不仅仅是月光和星光消失了,我们童年里随处可见的萤火虫也消失了。

    萤火虫依靠尾巴微光寻找伴侣,完成交配和繁殖。童年记忆中萤火虫忽明忽暗的美,其实是生命繁衍的壮美与庄严。

    萤火虫因为光损伤无法交配。光明赶走了黑暗,却扼杀了生命。

    在北埔AUO基金会的马步山房看萤火虫。你不需要手电筒。关掉手机屏幕。萤火虫来了,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去那里的朋友都是满心欢喜,安详宁静,白天吵闹带来的烦躁一去不复返。

    “吹灭蜡烛也不暗”,降低亮度,其实拯救的不仅仅是萤火虫,还有生态环境,而且是在狂躁抑郁症边缘越来越不开心的那个。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