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用爱做的拉面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2015年,日本创造了一个新词:Buy-by-Buy,专门用来形容中国人在日本旅游时购买日本商品的现象。中国人购买日货的热情反映了他们对国货的不信任和对日货质量的确信。

    我们都感叹中国人急功近利,缺乏能让商品保持多年口碑的“工匠精神”。那么,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生长在怎样的社会土壤中?我在日本生活过两年,感觉日本的工匠精神根植于村民的一种亲情:日本人几乎本能地把消费者当成自己的近邻或亲人,所以会尽最大努力做出最好的产品,提供最好的服务。

    在早稻田大学参加一个文学讨论的“学习会”时,我体会到了这种亲切感。

    这个“学习会”是师生自发组织的。几位教授每隔一周的周末都会邀请学生聚在一起,一起阅读和讨论一本书。我从这次“学习会”中收获的东西,比任何正规课堂都要丰富。研讨会后聚餐的AA制也体现了这种邻里式的亲密关系:虽然是公平分享,但没有收入的学生交的钱只有老师的一半。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个村子尊老爱幼的传统。

    这个村子村民的感情甚至蔓延到了陌生人身上。一天晚上,开完会,我骑着自行车回宿舍,路过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我遇到了一个跌跌撞撞的醉汉。本能的有点害怕,但是路很窄,只好硬着头皮往前骑。没想到,醉汉对我嘟囔了一句:“你半夜一个人骑车多危险啊!”语气完全像是同村一位大叔对青年学生的善意劝诫。

    正是这种人与人相处如邻居的感觉,促使日本人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时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我曾经在东北山形县一个叫佐藤的农民家里住过一段时间。佐藤先生每周会有三四个晚上参加“学习会”,和村民们聚在一起学习交流最新的养殖经验。新的农作物种子在不断研发,如果知识和技术不及时更新,他就会落后。

    我和佐藤夫人一起去摘猕猴桃和黄瓜。她告诉我,她每天都种菜,但她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做出“感人”的东西。一年后,我回到日本,佐藤夫人本打算去横滨看我,但由于某种原因她不能来,所以她送了一个自己种植的哈密瓜作为礼物给我刚满一岁的女儿。那时候女儿刚开始吃断奶的食物。我把蜜瓜榨成汁给她喝,她开心地笑了。我写信感谢佐藤夫人:“您用心种下的蜜瓜,是让人吃了感动的东西。”

    有一次在农贸市场,一个农民看到我在检验他的产品,他得意地说:“这是我用爱心做的拉面,质量绝对纯正。”我很惊讶,这样一个大老粗会用这样“酸文人”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农产品。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日本农民对新农学执着追求的背后,是一种单纯的渴望,让人感到感动和温暖。而这种欲望的基础就是把消费者当成自己同村的村民,一种村里村民的亲情。

    我住在横滨一所私人经营的留学生公寓里。房东请田村太太做管理员。老太太对我照顾得很好,感觉就像一个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善良的邻家阿姨。几年前,东京和横滨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我打电话给她问好。她很好,但她妻子在那年春天去世了。然后她给我讲了她妻子生前的经历:

    中风后,老人去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医生估计他很可能活不长了,就建议出院,回家静静等死。出院那天我叫了辆出租车回家。出租车司机一听说他的情况,就说该赏樱花了。我们绕道去看樱花吧。他开车到樱花盛开的山坡上,陪老人坐了一个多小时,坚持不多收费。那时候,老人看着漫天的樱花,开心地唱着歌。这些年他一直卧病在床,也很久没有看到樱花了。樱花让他想起了他的年轻时代。老人回家没几天就去世了。然而,田村女士说,她的妻子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哼着这首歌,当他离开时,他感到很平静。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对这位出租车司机肃然起敬:他为一位垂危的老人提供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服务,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把顾客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而这种把消费者当成村民的本能正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源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