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代价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房子已经建好了,两层,七八个房间,一个大阳台。它位于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力所不及,不能经常到场监督工作,断断续续的施工花了一年多。把房子建成红砖房也成了我的一大遗憾。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房子大多是吊脚楼,依山半坐半挂,有着省地、省力、避潮等诸多优点。墙壁多为石头或青砖,非常干净凉爽。青砖,这里也叫“烟砖”,是在一个木窑里用烟“呛”出来的,一直保留着青烟的颜色。由此可以推断,木材是中国古代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成为秦、汉、唐宋、明清的颜色。这种色彩甚至锁定了后人的兴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在青砖背景下,竹桌椅和谐,瓷壶瓷碗合适,一本诗集或经典有其沉浮,有根有底,与墙壁和谐。
青砖是一种建筑的象形文字。那是一枚古老的墨印,能把零散的记忆带到今天。
两年多前,老李在一个长途电话里告诉我:“青砖已经烧了,买了。要不要过来看看?”这个老李是我插队时的农民朋友,受我委托办理我的建房事宜。接到电话后,我趁着一个春节假期,兴冲冲地飞到湖南,去工地看货。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很失望。他说的青砖是青砖,但很少有正方形的。他们在运输途中经历过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掉角,都成了圆圆的渣球。好像窑温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粉了。就算用来盖猪圈,也不一定靠谱。
老李看到我的失望,惭愧地说,烧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旧技术的窑匠死了,变老了,技术已经失传了。
老手艺没人传?
他说,现在所有的房子都是用机制红砖盖的,这意味着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用老技术自然赚不到吃饭的钱。
建筑一开工,锅就砸了,成千上万的砖被假窑工打到了水漂。我记得城里有人用青砖盖房子。当他们打电话询问时,才知道这已经不是建筑材料,而是装修材料。抛开运输成本不谈,光是砖的价格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我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上升,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
我曾经说过,所谓人性,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欲望。情绪多与过去的事相连,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相连。所以,情感多是老派,欲望多是新派。比如一个人好色贪婪,很可能在无限春光中变心。这就是欲望。但是,如果一个人想念他的母亲,他绝不会希望她经常整容。就算我妈在手术台上变成了大美人,那还是我妈吗?还能唤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苦恼吗?这就是情感,换句话说,人们对情感符号的不断需求。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刹车的经济狂潮正在迅速铲除一切旧的东西,包括旧礼仪、旧习俗、旧衣服、旧饮食、旧表情。某种意义上,这让我们欲望太多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记忆太少,我们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但是,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会顽强地复活,不知道冬眠的情感种子什么时候破土生长。或许,目前都市人的某种文化乡愁,只是商家对情感的商业价值敏感,迅速接管情感,迅速发展情感,促进情感的欲望化、商业化、消费化。他们不仅生产昂贵的青砖,还出售昂贵的字画、匾额、古董、茶馆、四合院、明式家具等。高价把文化妈妈变成盛装淑女或女王,逼着想回家的浪子们一个个买单。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他们不仅没有权利实现自己的欲望,而且已经失去了记住自己情绪的权利。他们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