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妈妈的十二封“信”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此刻,你有酒吗?如果有,坐下来听我给你讲个故事。”
徐子打电话给我时,我正在重庆。
2015年,徐子在上海。江南烟雨迷蒙。他的艺术家兼老师突发奇想,想在中国做一场“特别”的音乐巡演。3354从上海到新疆阿勒泰,全程4300多公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只有基本的录音和摄影设备。老师的原话是:“这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挑战。”
徐子很乐意陪他。毕竟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而珍贵的挑战。他收拾好行李,兴高采烈地制定路线,直到走进火车站候车大厅,才想起给家里打电话。但手机一直留在上海老师家,他只好用公用电话拨妈妈的手机。
我一直对徐子的父母知之甚少,只知道他的父亲是教育家,母亲是医生。也许是因为父母较高的文化程度,徐子一直处于放养状态,只要他不作恶,父母从不过多干涉。我几乎没见过他和父母联系。似乎自从离开家去学习后,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自由自在。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他才会回家。
但这一次,毕竟不同寻常。与外界“失联”可能需要半年时间。他还是要提前告诉父母。电话那头的母亲和以往任何一次通话一样平静,只是在徐子说话的间隙插入了几个微弱的“嗯”声。最后,当徐子要挂电话的时候,她说:“每当你在一个地方呆了很长时间,你能给家里打个电话吗?不常打,想起来就打一个。”
徐子意识到母亲平静背后的担忧。他无法拒绝,点头说“好”。
然后,他收拾行李出发了。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向西,越过荆楚大地到重庆,然后一路南下,越过秦岭,跨过黄河,踏上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越过敦煌的玉门关,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越过天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到达阿尔泰山脚下的边境城市阿勒泰。
每次城市休息的时候,徐子都会如约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在重庆。”“妈妈,我在Xi安。”“我们到了兰州。”“在乌鲁木齐,刚下车。”“我在阿勒泰,马上要回家了。".他给母亲打了十几次电话,有时激动,有时着急,有时疲惫,但母亲总是淡淡地“嗯”了一声,随意询问他的住宿情况,不动声色。
这是故事的前半部分,历时9个月,横跨中国近10个省市。老师和徐子以非凡的毅力创造了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关于母亲的记忆是如此之小,几乎不存在。
故事后半段发生的时候,已经是2016年4月。因为一点天灾,2016年春节,徐子没能回家,想着父亲的生日正好在中秋节,不如等到中秋节再回去。于是我们约好五一一起去重庆。谁知道我前脚刚订了票。这个混蛋用后脚接了个电话,转身就跑了。
打电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徐子的父亲。徐子的母亲心脏病发作。医院会诊后,她提出做搭桥手术。手术有风险,她应该征求家人的意见。当笔放在徐子父亲面前时,他突然犹豫了,拿起又放下。他抬头对医生说:“等我打个电话。毕竟她不听我的。我得听听另一个人要说什么。”
作为一个陪伴了她几十年的丈夫,他知道妻子的心一直系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半毛钱都拿不回来,也不能争,不能抢。因为这个人是他们的儿子。
徐子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武汉,陪母亲做完手术。在医院观察的日子里,有一天,父亲的单位临时有事,他让徐子回家给母亲拿件换洗的衣服。十几年没进过父母的房间,笨拙地翻箱倒柜,却意外发现了母亲的秘密。
徐找到了12个快递包裹,把它们寄到了中国12个不同的城市。按时间顺序排好,正好拼出他去年的路线图。地址和电话都是他无意中透露给母亲的酒店和客栈,收件人都是他的名字。
他坐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打开包裹。妈妈送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干咸肉、抗生素和夹克。那天早上,他留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努力回忆着与母亲早已被遗忘的电话对话。
“妈妈,我在重庆。我没有感冒,但是这里在下雨。我咳嗽,没事。”
“妈妈,我在Xi安。这里羊肉的孜然味太重,我吃不下去。"
“我在兰州.嗯,温差大,晚上特别冷。”
……
他一边回忆,一边想象着母亲是如何悄悄从他嘴里套出住宿信息,然后戴着老花镜上网查地址和联系方式的。
他兴高采烈地和老师开始了文化朝圣之旅。
,却不知道母亲追在他的身后,用9个月的时间写下12封漫长的“信”。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母亲的“信”太短,短到没有起承转合,短到没有写抬头落款,短到只剩下两个字,一笔一画地被写在收件人栏里。
可惜旭子行色匆匆,来不及收到这绵长的情意。母亲的快递一件件被寄出,又被一件件退回。
镇江,查无此人,退回。
重庆,查无此人,退回。
西安,电话错误,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