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个春日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什么时候谈恋爱不算早也不算晚?应该是大家公认的二十几岁。问题是,在那个年纪,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爱情?或者到了晚年丧偶的时候,仅仅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应该去热情地去爱一个——。反正你得这么做,不然我们这个社会几代人都这么“天真可爱”。
还好,总有顶风作案的,为爱痴狂的。他们既不是有远见卓识的圣贤,也不是才华横溢的英雄。他们只是“爱”。所以他们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奴颜婢膝,顺从驯服,而是坚持听从内心的召唤。所以他们借北岛康介的诗让自己的行为富有诗意:我只想做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里的人!
梁实秋就是这样的实践者。
1974年,梁实秋在美国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妻子——。"梧桐半死不活霜打后,白鸳鸯失去了伴侣."人生至此,看下一个世界。谁能料到,这样一个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生命垂危的老人,会在半年后陷入一场震惊世界的恋情?
这段爱情的女主角是歌手兼电影明星韩菁清。当时梁实秋71岁,她43岁,——,比他女儿小很多。隔着三十年的沧海,虽然他早已是著名作家,中国翻译界独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等数十部英汉词典、教材的大学者,然而,刚刚步入中年的她看着他,仿佛“三十岁的月亮是红黄幽幽带铜钱,像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苍老了。她哪里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他最后的爱人?
命中注定,他们于1974年11月27日在台湾省第一次相遇。人生最美的事,是初次见面的一见钟情。那种感觉奇妙而美好,接近一种神秘。无法用语言解释,也无法用别人来对待。只有当事人的心痛,才能让对方知道:如果没有关系,我们每天会遇见多少人?谁能轻易触动你的心弦?
见面后不到一周,梁实秋的情书雪崩来了!有时候一天一封,有时候两封、三封、四封……两个月写了20多万字!她的称呼从“景清女士”到“景清”,到“青青”,到“亲亲”,到“小娃”,温暖、真诚、深情、动人。正如他所说,“诗人、恋人、疯子永远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不写诗的情人,也没有不疯的情人……”
韩菁清从来不是一个洗衣、做饭和生孩子的普通女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姐,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富裕家庭。15岁时,她获得了上海“歌手皇后”的称号,作词作曲。她多才多艺。她是金枝玉叶,在灿烂的树木中。她要的不是一个奴性十足、帮着按揭买房的“人生伴侣”,而是一个“精神伴侣”。梁实秋是典型的、标准的学者。他的文章“得心应手,和谐而不俗”,易于折叠,简洁幽默,就像一个优雅的绅士在谈论一些优雅的旧事:读书、书信、戏曲、美食、男女.没有欢腾,没有对生命的厌倦,没有对死亡的毁灭,有的是优雅的品味和温柔的举止,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温暖的感觉。这大概跟他的性格和爱好有关:爱吃,玩的好,喝的好酒,喜欢给朋友打电话,文采出众。自然,他有浪漫的名声。3354不是浪漫的名人,而是浪漫的才子。
梁西华在《一叶知秋》中评价梁实秋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暖善良,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余光中说:“他的演讲不是幽默中的仁慈,而是谐趣中的分寸,充满了中国文人的优雅和西方作家的风趣,这接近于他的散文风格。他的额头很宽,整张脸充满了天堂和方圆,他的长脸看起来非常优雅。所有这些,加上他白皙无瑕的肤色,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后来经过反思,我认定这是吉祥的,让人联想到一个白象。”余光中也说过:“莎士比亚只写了二十年,而梁实秋先生翻译了三十六年。但我们不要忘记,莎士比亚写的是连续的,而梁翁翻译的是时不时的,从二战前到二战后,从寒冷的北国到炙热的南海,把昔日的秋浪翻译成了现在的梁翁.以这样的毅力、能力和成就,现在有个男人对她一见钟情,但她已经不年轻了。她怎么能不感动呢?
除了年纪大,这个有才华,有名气,有爱心,有激情的男人有什么不好?
之前也经历过失败婚姻,饱受爱情煎熬的韩菁清,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你们白头偕老。有的人是用来长大的;有些人被带去一起生活;有的人被珍惜一辈子;而我面前的这个人是为了爱情。于是,她写下了这封回信:“亲爱的,我什么都不需要,我只想让你在我的爱里快乐而满足地生活很多很多年,我想让你亲眼看到。”
我的脸上慢慢地添了一条条的皱纹,我的牙一颗颗地慢慢地在摇,你仍然用如初见我时一样好奇的目光虎视眈眈。那才是爱的真谛,对吗?”——尽管早早就浸淫在复杂多变的娱乐圈、名利场,但是,这个女子从骨子里依然浪漫、深情,她爱上才子,爱上了才子的爱……
跨越了近三十年时光的一对男女彼此情投意合,就要进入爱的乐园了,没想到“社会”不干了!
“社会”是谁?就是无数个生的、熟的、不生不熟的、是是非非的爱管别人闲事的人。1975年的台湾,因为梁实秋和韩菁清的恋爱事件,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报纸首先发难,类似《教授与影星黄昏之恋》的新闻标题在大小报纸上频频出现,多数文章都认为,让韩菁清这样一个演艺圈中的过气明星嫁给一个“国宝级”大师,是对大师的亵渎。梁的学生成立了“护师团”,梁的友人也认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太不像话。他们说她是“收尸团”一员,与梁教授结婚就是图谋他的钱财;他们力劝他悬崖勒马,纷纷为他介绍他们认为与他相配的女性……可想而知这场“新闻风暴”给当事人带来怎样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