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对弱者漠不关心 并从中获得支持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梁的家风是“宽大”,完全信任和尊重孩子,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不贪心

    祖父总是告诉我们,人不应该贪婪。

    “不贪”是很高的要求。比如我表哥秦冬桐熬夜看书,这本该是好事,但我爷爷说这也是不可取的,“贪”。爷爷吃得很清淡,每顿饭都是七分饱。有一次,我爷爷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出去玩。我最小,只有4岁,最大的11岁。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爷爷给我们四个孩子要了两两米饭。他认为孩子生病就是吃饱了。七分饱,慢慢吃,适量就好。目前食物也是“不贪”。

    睡梁启超的书。

    在我的孙辈中,爷爷写给我的问题最多。有来自诸葛亮的,有来自《易经》的,有来自《孟子》的,但我最喜欢的是这句话:“祝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动。”这句话出自我爷爷自己的书《中国文化要义》,是我爷爷一生的真实写照。

    祖父年轻时深受父亲季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彭,晚清著名爱国报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先驱。另一位是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当时已经流亡日本,但他的合订本却从海外流入。爷爷很喜欢读书,买了五六百万字,放不下,每晚抱着梁启超的书睡觉。

    爷爷在顺天中学上的中学,顺天中学也有外籍讲师。可以说,在20岁之前,我爷爷对四书五经毫无接触。但我爷爷说,从十四五岁开始,他就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的问题,一个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了我爷爷的一生。

    宽房

    爷爷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宽大。他从来不把干涉孙子孙女的决定强加于人,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选择。

    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一直吃素,所以味道很淡,我也总觉得味道太淡,就往菜里倒酱油。爷爷看了看我,没说话。直到有一天,他上来了,手里拿着一本上海某出版社出版的书,有一个角折了。祖父转到角落给我看。在那一页上,他用红铅笔勾勒出了标题。我还记得标题:《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

    他不仅对我如此,对他父亲也是如此。据说我父亲在小学的时候,这辈子唯一一次考试不及格。成绩单寄回家后,爷爷看了看,一句话也没说,还给了爸爸。我父亲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之后爸爸为了补考努力学习,考了高分,而那一门竟然是爸爸学的最好的一门。我父亲再也没有考试不及格了。

    “主动瞎撞”,这是我爷爷描述曾祖父放他走的原话,倡导人是通过试错成长的。我,我的父亲,我的叔叔,我的祖父从来不坚持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我父亲考了几所大学,不愿意就换了一所,我爷爷也没说什么。

    我很高兴你喜欢它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迪斯科传入中国,其强烈的节奏感和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喜爱。我也不例外。我花了10元钱报了一个学习班。10块钱当时很贵,我亏了。我记得一个夏天的下午,我来到我爷爷家。午饭后,祖父在客厅里踱来踱去。我放下书包,去找爷爷,给他排练我的新迪斯科。我伸臂踢腿,左右摇摆,臀部剧烈扭动。

    跳完舞,我问爷爷:“爷爷,你喜欢吗?”其实我心里知道爷爷不会对我们孩子的玩具感兴趣,但是我还是想从他那里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的行为有什么看法。那一幕我还记得很清楚。祖父戴着一顶瓜子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碰了碰眼镜,冲我笑了笑,说了句“很高兴你喜欢”,然后踱步离开了。

    爷爷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当时和我父母、爷爷奶奶年龄相近的成年人批评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不能接受甚至讨厌,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那时候我爷爷已经93岁了,但还是很开明。他知道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即使不了解不理解,也要互相尊重。

    有一次,我爷爷买了一本小册子。他把书包好,在封面上写了“青春期健康”的标题,给我弟弟和表弟看。爷爷很细心,特意在书上写了一个小纸条:“这本书可以先大致看一下,再仔细看。你不妨从自己的注意力中选择,不必按顺序读。次数多了,就顺了。”爷爷还特意说了,哥哥先看,表哥再看。这是他教育孩子的体贴。

    一生很少生气。

    我祖父在我24岁时去世了。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我从未见过他生气或发脾气。有人问我梁漱溟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我觉得跟我爷爷的修养有关,不生气很重要。

    比如“文革”期间梁启超、蔡元培的书信,齐白石的画等。被没收或被放火焚烧。面对这些,我爷爷从来没有生气过。有一次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你当时生气吗?注册营养师

    quo;祖父回答:“不生气。”如此简单,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立刻追问:“为什么?”祖父略带笑意地答道:“他们都只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跟他们生什么气呀。”寥寥数语,显示出祖父在面对人生坎坷时,态度是如此平和宽容。他把所学的道理真正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里,不迁怒、不贰过,真心宽恕这些孩子。“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这就是他的人生理念。     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88年5月,祖父临终前一个月,一位记者采访他,问他对青年有什么嘱托。祖父说:“要注意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顺应世界潮流。”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