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你遇到过年轻时的自己吗?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个角色叫红。他已经在监狱里呆了40年。每隔10年,就有政府官员来问他:“你改过自新了吗?”到了第四十年,他厌倦了被人问,说:“我不明白忏悔是什么意思。你是问我后悔吗?”官员说:“你后悔吗?”瑞德回答:“我每天都后悔。我想和那个当年犯罪的年轻人谈谈,谈谈做人的一些原则,可是那个年轻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我这个老人。”

    在这条线中,瑞德使用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把年轻的自己当成了另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就是当年作案的那个年轻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自己变得陌生,像换了一个人。这种体验只有年纪大的人才能体会。

    这种修辞手段有时会变成一种虚构的手段。我们来看看卡波特的小说《米丽亚姆》。剧情是这样的。米勒太太61岁,独居,自己做饭,偶尔抽一支烟。一个下雪天,她出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遇到一个叫米丽娅姆的小女孩。这个女孩有着银色的头发和淡褐色的眼睛,米勒太太和她很亲近,因为米勒太太的娘家姓也是米里亚姆。一周后,晚上11点,米勒太太听到有人敲门。小女孩米里亚姆不请自来。她住进米勒太太的房间,吃了一个三明治,然后离开了。两天后,小女孩又敲了米勒太太的门。这一次,她带来了一个大纸箱子。她说她会搬到米勒太太的公寓。米勒太太被这个小女孩惹恼了。她去叫门卫把她赶出去。看门人来到米勒太太的公寓,发现房间里没有其他人。那个小女孩米丽亚姆只是米勒太太的一个幻觉。是她年轻时的样子,或者说是她年轻时的想象。

    这部小说将这个与年轻自我的相遇变成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场景。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到了一定年纪,不会像米勒太太那样产生幻觉,而是会在一瞬间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轻松而不无悲伤。诗人辛波斯卡说过:“我也是个小女孩。我当然认识她。我有几张她的照片,对她写的一两首诗觉得好笑又可怜。”

    文学领域有句俗话,作家和诗人大多是小孩子,他们有孩子气的一面。对此,诗人泰德休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构建“第二个自己”来应对外界的冲击,保护那个“孩子”。然而,生活的风暴袭来,“第二个自我”被湮灭,“内心的孩子”毫无防备地被推到了前线。我们的孤独和无助是由我们心中的孩子造成的。

    泰德休斯的说法太矫情了。人总是要长大的,总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年人,不再哭泣。孩子成为大人的过程,就是他不断抛弃幼稚的过程。一个年轻人会逐渐变成一个中年人。所谓的青春永驻,不过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豪言壮语。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经描述过他遇见年轻自己的一个瞬间。一个沧桑的中年人,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追溯着自己过去的梦想,而此时菲茨杰拉德的日子屈指可数。我把这一段复制到下面,希望你也能体验到你生命中如梦似幻的时刻。49660.88868888861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个清晨,我在第一道曙光中沿着滨海悬崖路行驶,整个里维埃拉在我脚下的海面上闪闪发光。从远处可以看到蒙特卡洛,但当时不是旅游旺季,也没有俄罗斯大公在蒙特卡洛赌博。我看到的其实不是蒙特卡洛。我的目光直接回到了那个穿着纸板鞋底,在纽约街头游荡的年轻人的内心。我又成了他的3354。那一刻,我有幸分享了他很久没有梦想的梦想。时不时地,在纽约的一个秋天的早晨,或者卡罗莱纳州的一个春天的夜晚,安静得我能听到邻村的狗叫声,我能悄悄地靠近他,这让他很惊讶。然而,也只有在那唯一稍纵即逝的瞬间,我和他合二为一,自满的未来和尘封的过去才能相互交织。在那个辉煌的时刻,生活仿佛是一场梦。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