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爱与恐惧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03010的历史切片
在翻译界,人们对傅雷的评价是:“没有他,中国就没有巴尔扎克。”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傅雷的家书远比他的翻译成就有名。
傅雷夫妇和傅聪
对长子傅聪来说,傅雷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本的《傅雷家书》,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感动了无数父母,是一位父亲在异国他乡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从音乐学习到如何谈恋爱,这位父亲几乎为儿子想到了一切。然而,近200封信曾经是我儿子傅聪心中的长期伤痛。
很长一段时间,傅聪都没有再看《傅雷家书》一眼,因为只要看到那些字,他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整日烦躁不安。
“然后慢慢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他写给我的每一封信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当我沉浸在音乐中的时候,我仿佛能在一些专注的瞬间带着灵光一闪回到童年的心境,仿佛父亲还在楼上的房间里听我练琴。”傅聪仍然记得他开始练习钢琴的那一刻。有时候因为练习无聊,他就一边机械的敲击琴键,一边偷偷看小说。当我父亲听说钢琴出了问题,他就悄悄下来看,经常吓得傅聪一身冷汗。
“但现在,如果我不得不再次说出这封家信,那封1962年父亲写给我的信,那封把食谱抄给我当时的妻子米拉,并教她如何制作核桃鸡丁和公主鸡的信,可能会比那封多次与我讨论文学和音乐的信更让我深有感触。”
书中的“成功学习”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然而,梁启超还有一项成就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所称道:他的九个成年子女都才华横溢,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成为院士。
梁的书信没有过多宣扬,也没有传授所谓的“成功经验”(梁启超刻意回避)。我们能读到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信中既有国家兴亡,也有家庭琐事。经常被视为政治人物的梁启超,在家书中表现出一种陌生的温情。
他将梁启超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与姚崇、宋景相提并论,告诉梁思成要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并引用了曾文正的两句话:“莫问有所得,但求辛苦。”在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要知道,你的父亲是最感性的人,他对你的爱是极其热烈的。不管你功课多忙,至少每隔一个月总要寄一封信,就几句话,说你平安。”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性。1923年,他在给长女梁的一封信中说:“世界上的事业不分大小。只要你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到最好,你就是一流的人。”当然,梁仁公在写信教导子女的同时,也不忘夸奖女婿和儿媳。
相对于梁启超的“成功学”模式,胡适的家书流露出一些不懂爱孩子的嫌疑。
胡适和他的妻子江冬秀有三个孩子。她的女儿在她5岁的时候去世了。长子胡祖望和幼子胡思杜住在江冬秀旁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子女。尽管江冬秀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但他只在私立学校读过几年书,而且他喜欢打牌。他对孩子的管教投入的精力很少,对孩子的责备很多,也没有做对。
1929年,胡适写信给胡祖望,希望引导他过独立、合群、勤劳的生活,说:“功课及格算什么?在一班,你应该在一班的最高排,在一班,你应该在一班的最高排。作业要做得最好,品行要做得最好,人生要做得最好,这才是有抱负的孩子。”此时,胡祖望10岁,离开父母独自去上学。恐怕他父亲的高期望只会让他感到“有压力”。次年,胡适大失所望。他收到学校发来的儿子“成绩差”的报告,气愤地说:“你的成绩是8个‘4’,最差了。你不感到羞耻吗?你自己看看这只表。”
最后,尽管胡祖望上了大学,但他与胡适对他的期望相差甚远。胡思杜没能从两所大学毕业,但他染上了许多坏习惯。后来,胡适在给江冬秀的信中也反省自己说:“我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跟他们亲热,只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惯不好。希望你能给我。不要骂他,要和他交朋友。”
背离传统观念和利益诉求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傅雷家书》一书中,有30位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为子女写信。他们细数孩子成长的快乐与迷茫,期待孩子“遵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黄磊在信中写道:“幸福就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看到黄磊的女儿不愿意练琴,他说自己从来不支持也不反对孩子学习一些艺术和体育方面的技能。“我相信你最需要的不是弹钢琴。
这件事。”
在黄磊看来,如果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首选诚实,“忠实于你们自己,忠诚于内心的简单与轻松,不去计较周遭和自己曾有过的怀疑与不满,诚实地接受自己的人生”。黄磊说,除此之外的都是雕虫小技,不会也罢。“相信爸爸,你们即使一事无成也不必难过,没有世俗认同的成就的人是多数,你们不必成为少数,平凡最好。”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信里对两个孩子直言,“养子防老”的传统观念是不道德的,“我们会在经济上做好各种安排,等年老后不用你们‘孝敬’回报,我们不会成为你们经济上的任何负担”。陈志武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会以是否孝顺来评判子女的好坏,“到了社会保障已很发达的今天,还要靠‘养子防老’,那就过于自私、过于对子女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