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五次自杀?
时间:2022-06-3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曾国藩(1811-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承,是、石人,在同治时被授予易一等爵位,但为世袭。中国军事家,理学家,清代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五营殿大学士。湖南长沙湘乡白羊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叶禾镇天子坪)。一生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他的父亲曾林树是一名教师。他第三次参加乡试,直到近50岁才考中秀才。常被史家拿来与洪秀全的《四次》相提并论,是“一对宝”的笑柄。他以为自己的名气只能到这个地步,于是在家乡一心一意培养大儿子曾国藩搞科研。
弗朗西斯科出身于科举制度。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生同进士”。成为林则徐的政敌,与主张“免除鸦片税”的军务大臣张穆成为得意门生,以庶吉士的身份加入翰林,后担任各部侍郎。
1853年,丁酉因母亲去世,正在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之际,丁酉在驻地。郭嵩焘力劝他撤换被朝廷任命镇压太平军的林则徐。曾随湖南巡抚张到长沙办团练,依靠师徒、亲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模仿早已成军的楚勇,建立了当地团练,名为;作为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是大清帝国与太平天国战争的主要力量之一。曾国藩的刑罚严厉而淡然,说“乱世用重典”,史书上说“一人送知国事,一人磨担匪审。解重了就马上决定,轻了就被参谋打死,轻了就被千夫所指。该案件涉及即时信息、即时司法,并且不期待拖延”。
1858年5月,湘军气势汹汹地攻占九江;1860年,湘军包围安庆;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天京(南京)。七月,朝廷增补曾国藩的太子太保和一等侯爵。曾国荃奖赏了少保亲王和第一位伯爵。此后第二次与太平天国作战,湖广总督官文形成一派政治纷争。八月,两万五千湘军获准裁撤。
1870年,曾国藩奉清政府之命处理“天津教案”。此时的他惊恐万分,甚至在出发前就立下了遗嘱。他知道当时的中国远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所以主张对外让步。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通告,多方批评天津人,劝诫他们不要再惹事,随后释放了违法教民和涉案绑匪,引起天津士绅和民众不满。很多人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骂他是汉奸,全国舆论一片哗然。“既然京师和各省都斥之为谬误,不肯信”,以至于曾国藩后来觉得“怪内神,怪外神”。他自己也承认:“6月23日我们在闭关,庇护天主教是个好主意”,“东西热得让人闻了都不忍心”。曾国藩成了“谤讦此起彼伏,举国要杀之”的汉奸卖国贼,他“扫地拖了好久”。
1870年,两江总督马信义在总督府被文官张汶祥刺杀后,朝廷命曾国藩重新担任两江总督,并赴南京审理此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署。朝廷赐给太傅石。这个家族的后代中有许多官员,比如曾纪泽。
曾国藩w
蒋介石军队最大的法宝就是给士兵“四赏”“重礼”,完全仿照曾国藩的“灵钱”练兵战法。
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就像曾国藩一样。他在给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作到阅读作业,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
在第《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篇中,蒋经国说:“父亲认为曾对子女的训诫可以作为榜样,要我们去体会,并按家训去执行。通常,我写信问候你。因为父亲比较忙,有时不能详细回复,所以指定曾家训的一些文章代替回复,让我仔细阅读。”
论曾国藩的五次自杀
(马光澳门大学历史系)
1.曾国藩自杀史及后人对其看法的考证。
如果要讨论某件事,首先要验证其真实性。曾国藩自杀的记录[1]可以在以下史料中找到。
靖港战败后,曾国藩写下遗书,其中说:ld
quo;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臣愧愤之至,不特不能肃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屡次丧师失律,获罪甚重,无以对我君父。谨北向九叩首,恭摺阙廷,即于△△日殉难”[2]。这是他提到的自己准备自杀的史料。
《铜官感旧集》中辑录了多篇曾国藩的幕僚们,如章寿麟、李元度等记载的关于曾国藩自杀的情况。章寿麟在咸丰四年四月救过曾国藩,后来他在《铜官感旧图自记》中提及此事时道:“师败,公投水”[3]。李元度也是曾国藩准备自杀的见证人,他在回忆录中提到曾国藩“以遗疏稿□遗属两千余言授余[4] 曰:‘我死,子以遗疏上巡抚,乞代陈遗属’”,“文正愤极投水”[5];“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乃移居城南妙高峰,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6]。
曾国藩的另一个幕僚王定安在其书《求阙斋弟子记》中记载咸丰四年四月初二日靖港之败时提到:“师溃,自投于水,左右救之,获免,乃回长沙重整水陆各军 ”[7]。书中记载十二月二十五日九江之役时提到:“贼以小艇夜袭我营,公座船陷于贼,文卷皆失。公自投于水,左右救之,急掉小舟驰入罗泽南营以免。公欲以身殉国,草遗疏千余言,罗泽南力谏,乃止”[8]。在他的另一本书《湘军记》中他记载四月初二日靖港之败时提到:“(曾国藩)亲率战艇四十,陆勇八百,水急风驶,须臾追贼垒。战不利,水师骤返,为贼乘。陆军与团丁亦溃,夺浮桥走。国藩不能止,发愤投水,左右负之出,乃回省城整兵”[9]。
王闿运在其书《湘军志》中提到四月初二日的靖港之败中提到:“国藩亲仗剑督退者,立令旗岸上曰: ‘过旗者斩。’士皆绕从旗旁过,遂大奔。国藩愤,自投水中,章寿麟负之还船”[10]。
作为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黎庶昌编著的《曾国藩年谱》中提到:“四月……初二日,……公自成师以出,竭力经营,初失利于岳州,继又挫败于靖港,愤极赴水两次。皆左右援救以出。……公之回长沙也,驻营南门外高峰寺。湘勇屡溃,恒为市井小人所诟侮,官绅之间,亦有讥弹者,公愤欲自裁者屡矣”[11];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贼复以小艇夜袭水军,放火焚战船十馀号。公座船陷于贼,文卷册牍俱失。公棹小舟驰入陆军以免。调舟师悉泊南岸,与罗公泽南湘勇陆营紧相依护。粮台辎重各船皆退驶至邬穴以上,战舰亦多溃而上溯者。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公泽南、刘公蓉及幕友等力止之”[12]。
后人编著的《曾文正公全集》中有如下记载:“四月初二日,靖港战败,曾国藩自咎调度无方,投水三次,幕客亲兵力救乃免”[13];“十二月,水师破湖口贼卡,……事极危急。曾国藩慨然曰:‘大臣不可辱!’复欲投水。幕客亲兵强掖渡江,夜入罗泽南军中”[14]。
《清稗类钞》对曾国藩自杀一事亦有记载:咸丰四年四月初二,“战失利,投水者三,幕客掖以起。文正终以事不可为,遂止妙高峰,草疏及遗属凡二千余言,密令其弟靖毅公贞干市榇,将以是夕自裁。会湘潭捷书至,乃再起视事,然仍以师不全胜自劾”[15]。
综合整理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共有五次自杀。前三次都是发生在咸丰四年四月初二日,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靖港兵败之后,投水自杀,被其幕僚发现救起;第三次是回到长沙妙高峰之后,写下遗嘱,吩咐后事,准备于次日自杀,后来得知攻打湘潭的水陆两军大获全胜之后遂打消自杀的念头。后两次发生在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四次是在湘军水师被太平军袭击,曾国藩座船被太平军掠去,文卷册牍俱失之后,曾国藩又要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第五次是在逃到罗泽南陆军营后,曾国藩又草遗疏千余言准备策马赴敌以死。幸被罗泽南、刘蓉等阻止才免一死。
那么,被梁启超誉为“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16]的“湖南骡子”曾国藩,为何屡次要自杀呢?对此,笔者见识浅陋,迄今未见有专门的论述。关于曾国藩的自杀,多散见于通史、专门史等著作中。
对于前三次的自杀原因,后人有以下四种看法:
1、 羞愧与愤怒自杀说;[17]
2、 情急自杀说;[18]
3、 惊吓过度自杀说;[19]
4、 对前途绝望自杀说。[20]
对于后两次的自杀原因,后人有以下两种看法:
1、 惊吓过度自杀说;[21]
2、 装腔作势自杀说;[22]
以上学者对于曾国藩自杀的原因分析不无道理,但是这些分析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式的表面叙述,或是只考虑到了原因的一方面未能对之进行深入分析而失之偏颇。笔者通过对曾国藩的奏稿、书信、其幕僚的记述等史料的综合考查,结合前人的观点,试着来分析他的自杀原因。
二、曾国藩前三次自杀原因分析
曾国藩的前三次自杀是在同一天,时间间隔很短,其行为也是处于同样的原因,故放在一起来分析。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曾国藩前三次的自杀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与他在这之前的一系列遭遇紧密相联的。
首先是来自清政府方面的猜忌和防范。咸丰初年,太平军兴,革命形势势如破竹。而清政府却“时承平久,文恬而武嬉,骤闻大乱,愕眙失措”[23],八旗军和绿营兵早已腐败堕落,不堪一击,慌乱中的清政府不得不从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起委派办理团练大臣数十人在各地兴办团练。[24]曾国藩也被命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帮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25] 尚在丁忧期间的曾国藩经不住郭嵩焘“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父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26]的劝说,遂变计决心筹办湘军。但是清政府实施团练政策时却是异常的“小心谨慎和犹豫不决”[27],根本原因就是它对地方武装独立军事活动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为了防止它们变成骚动或叛乱的力量,清政府对之自然是要严加防范和控制了。[28]
咸丰帝在命曾国藩帮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事务时,仅授之以“钦命帮办团防查匪事务前任礼部右侍郎”关防,后又多次更换,以致曾国藩“前后所奉援鄂、援皖,筹备船炮,肃清江面诸谕,皆系接奉廷寄,未经明奉谕旨,外间时有讥议……关防之更换太多,往往疑为伪造”[29]。
湘潭之役后,曾国藩在上请奖叙湘潭之胜的立功将士的同时,自己则另备一个奏折,痛陈错误,自劾请罪。“臣奉命会剿,尚未出境,即有此挫,皆由臣调度乖方所致。深负鸿慈委任,惭憾忧郁,莫可名言。谨据实直陈,请旨将臣交部治罪,以昭大戒,不胜悚惶之至”[30]。不料咸丰帝并不领他的情,如此答复他:“汝罪固大,总须听朕处分,岂有自定一责问之罪?殊觉可笑!想汝是时心操如悬旌,漫无定见也!”[31]最后竟然革去他原来的侍郎职位,责令曾国藩戴罪剿匪。
非但如此,清政府在一些小事上也对之不依不饶。曾国藩曾于咸丰四年二月奏请敕将原任湖北巡抚杨健入乡贤祠,不料此事又惹怒了清廷,曾国藩因此又被议革职,改为降二级调用。[32]曾国藩为朝廷拼死拼活,结果因为这一件小事竟然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其心又怎不痛?
其次,曾国藩在筹建湘军初期时真可谓筚路蓝缕,惨淡经营,经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困难。由于清廷不敢给之以大权、实权,曾国藩“虽居兵部堂官之位,而事权反不如提镇”[33]。地方官僚和绿营兵乘机对他进行刁难和排挤,致使曾国藩“办理军务,处处与地方官相交涉”[34]。在筹建训练湘军初期,绿营兵长沙副将清德与提督鲍起豹便联合起来向湘军挑衅,对之进行了百般刁难。[35] 曾国藩虽说是奉咸丰帝之命来帮办团练的,但是地方上的官员多将曾国藩视为客官,并不重视他。“文武僚属,大率视臣为客,视本管上司为主。宾主既已歧视,呼应断难灵通”[36]。四处碰壁的曾国藩“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得而玩易之也”[37],他的兵勇动辄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38] 其次,在筹饷一事上曾国藩也可谓费尽了周折。“饷之巨者,丁漕关税,而职在军旅,不敢越俎以代谋;饷之细者,劝捐抽厘,而身为客官,州县既不肯奉行,百姓亦终难见信”[39];“筹饷之事……州县故为阻挠”[40];“臣系帮办团练之人,各处之兵勇既不能受调遣,外省之饷项亦恐不愿供应。”[41]
在这种“谤怨沸腾,万口嘲讥”[42]的困境中,从募兵、艰难筹饷到购置武器、艰苦训练,曾国藩无不倾注一腔心血。曾国藩“旋驻衡州,创建舟师,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不惮再三更制以极其精”[43]。“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练团杀贼。无尺寸之土地,无涓滴之饷源。…… 一钱一粟,非苦心经营,则不能得;一弁一勇,非苦口训诫,则不能战。困苦难堪之中,立坚忍不拔之志,卒能练成劲旅”[44]。曾国藩之所以如此苦心经营,就是想借机“图此一举”[45],想借团练来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