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诚实的人和无辜的人


    时间:2022-06-2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讲经典,讲历史,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是为了古为今用,用古人的智慧教会自己聪明,才能成功。历史通常被认为是弱肉强食的自然历史。这样看历史,是兵弄虚作假的大战场。而历史观就是人生观的折射。——每个人都怕自己软弱愚蠢,都想变得更聪明,于是孜孜不倦地向古人和历史学习。

    但我想,在智慧的道路上,我们已经一骑绝尘,将古人远远抛在身后。我担心的是,我太聪明了怎么办?你太聪明了,被自己的聪明骗了怎么办?

    什么是聪明?庄子说早期的世界很乱,就像面团一样,不聪明。后来不知道是谁,钻了两个洞,得了眼,得了,又钻了两个洞,得了耳,得了。如果你继续挖掘,你会变得熟练和聪明。

    问题是,你觉得还不够,再挖一遍就全身都是洞了。当人们挖得太多时会发生什么?人的智力有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如果人有苍蝇一样的复眼,就会得梅尼埃病。如果他们的鼻子像狗一样,他们就受不了。至于社会极限,一群太聪明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不是很痛苦很麻烦?

    相对于聪明来说就是“幼稚”,“幼稚不钻”就是不钻那么多孔。诚实,只是一团面团,固体。现在谁要是天真老实,肯定会觉得很挫败,有危机感。他会睡觉,会辗转反侧,会闻鸡起舞,会学习战术和窍门。“天真”和“诚实”并不是现在完全肯定的价值观。老实人和天真的人都成了“稀有动物”。

    哪里能找到老实人和幼稚的人?在古代找找吧。到了唐、元、明、清,一路下来,越是聪明的人,越是老实人,史书都上不去。往前看,老实人和天真人越来越多。你找春秋,到处都会有老实人。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英雄。这样的英雄再也没有出现过。楚平王杀父。如果明清皇帝只杀你爹不杀你,你就得磕头谢恩。伍子胥没有答谢。他巴结昭关,一夜之间昏了头。什么样的愤怒,什么样的仇恨!然后到了吴国,领兵灭了楚国,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拉出来鞭打尸体。一个聪明人建议他不要做得太多。伍子胥说,我做事到底。这样的人注定要倒霉。伍子胥后来被吴王杀死。行刑前,伍子胥对刽子手说:把我的眼睛割下来,挂在吴国都城的门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这样的精神,读《二十四史》,然后就很少了。

    春秋时期,即使是坏人,不靠谱的人,也和后来的坏人不一样,坏人是老实的,天真的。郑国有个叫子贡的大臣,他有个特殊的功能,就是“食指大动”。那一天,他伸出一根自动狂舞的食指,一路走去,发现郑国王正在炖一锅甲鱼汤。偏偏郑让一个人吃了,还让他那样站着。儿子实在受不了,也不怕烫。他冲上去把食指伸进锅里,蘸了一点汤,放进嘴里,然后食指含在嘴里转身走了。郑灵公大怒,命他取回来砍倒!公子觉得砍了他总比被他砍了好,于是转身一刀杀了郑,把汤全喝了。

    春秋时代的人那么直接,暴力,一点也不压抑,欲望和气质很快就会发泄出来。春秋时期类似于荷马时代的希腊,是我们巨人和神的时代。地球上行走的都是一些巨人、巨兽、猛兽,没有那么多心机。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类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如果世界上到处都是巨大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为了一点小事就被打得天翻地覆,那就太可怕了。所以春秋时期出了一个孔子来教育孩子。

    现在人们把《论语》叫做成功学,学习《论语》就是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功。但在世俗和功利的意义上,孔子一生都是失败的。他不是不知道怎么混好,而是说除了活下去,混好,活得开心,还要讲“仁、礼、智、信”,追求一些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的价值观。这样一个无辜而诚实的人给我们的国家和文明留下了至关重要的遗产。

    值得中国人民永远记住的一幕是陈财之娥。吴打败了,楚救了。两个大国打得一塌糊涂,孔子被困在陈和蔡之间。他七天没有食物,只能用清水煮野菜。那一刻,大家都觉得自己“好可怜”,山穷水尽。连子贡和这两个最忠实的学生都动摇了,只有孔空着肚子在屋里弹琴。孔子凛然曰:“君子可以达之。

    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换句话说,世上除了成功,除了赚钱、发财、升官、娶妾,还有一些事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孔子认为坚持他的真理是重要的,即使是在最穷愁的时候,最弱的时候,最难的时候。        
      我把孔子说这些话的时刻称为“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在那之前,华夏大地上的人们不这么看问题,现在,人们是不是这么看问题,还是疑问。但是孔子确立了这样一个精神高度,用子贡的话说,就是“天之高、地之下”。孔子不是不知道世间的泥泞,不是不知道生活的残酷,他的一生都在承受势利和庸俗的压迫,但是,他依然绝对相信有一种正当的生活,叫做“道”。这样一个人如果活在现在,我们会说,他是个天真汉、老实人。当然,这是夸赞还是嘲笑,要看说话者的语气和表情了。        
      历史学家喜欢谈论历史中的白天,白天人们在勾心斗角,在闹腾,在行动,在上进,反正白天很忙。我想的是历史中的夜晚,夜晚是一个人静下来,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关雎》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第一篇。夜里遥远的河中之洲上,有两只鸟在叫,如果是白天鸟叫就可能充耳不闻,而在静夜里,声声入耳,于是发生了中国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失眠……        
      现在,夜晚也不寂静了,夜晚人们也折腾,处心积虑地要把夜晚白天化,处心积虑地不让自己静下来,因为人静下来,就会感到弱和柔软。一个人不管白天多么强大,辗转反侧睡不着,此刻是弱的,也不掩饰自己的弱,对人性和自身的看法都是坦然和朴素的,此刻就接近老实人、天真汉。我觉得,在静夜,人们应该想一想,真的要那么多权谋、那么多克敌制胜的法宝吗?那样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值得过?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