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在城市的十九年


    时间:2022-06-2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认识了老贾,本来买的是他的蚕豆。我指着他剥的豆子说:“一斤。”他说:“你是煎了吃还是剥了做豆瓣酱吃?”

    “炒着吃。”

    “原来如此,哥哥还是三斤带壳的,这么嫩。你先去买别的菜,转个身我来剥。”

    我们的食品市场位于市中心,在一栋大楼的底层。菜价比外面贵。其他菜贩都忙着赚钱,很少和买菜的人说话。但老贾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豆腐先从底部开花,然后是顶部。底下的豆荚是黑色的,上面还嫩。你看,不管哪个摊位,黑荚都是先剥的。”

    像往常一样,我在他的秤盘里放了一块钱。老贾笑着摇摇头。

    他把剥好的新鲜蚕豆倒进食品袋里,加了一把大葱,递给我,说:“赶紧炒吧,豆子太嫩了,别煮了。”

    回家后,我倒出蚕豆,砰的一声,一枚一元硬币掉了出来。这个老贾!

    从那以后,我们每次买菜,都要聊上三五句。

    老贾似乎也没什么可以称之为休闲的时间。最多是看到他蹲在菜场外的台阶上抽根烟。

    有一次,他茫然地问我上海有什么地方可去。我说上海博物馆有精美的青铜器和瓷器,中华艺术宫有个活动《清明上河图》.还说交通方便,坐地铁很快就能到。他认真地说:“听说过,但没去过。”

    大约一个星期,他的妻子没有出现在摊位上。

    “老婆回家了?”

    “回家吧。女儿去伺候,女儿坐了一个月。”

    “喜事,你不在家呆一年半吗?”

    “很快就会回来。等女儿上班了,孩子就交给奶奶了。”

    知道我在带孙子,他说:“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奶奶可以伺候产妇,孩子都给奶奶。”

    “你的孩子也是奶奶带大的吗?”

    “哪里有这样的福气?奶奶去世得早。最大的是我女儿。高中的时候,老婆来上海帮我。两个儿子是——个女儿中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她成了一个小老师。”

    没有,他的三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还有一个在读博士。我见过那个博士,戴着一副眼镜,在中国人民大学学土地规划。我一般都是假期去农村看看,假期还有几天就来上海帮忙菜场。他面带微笑,几乎疲惫不堪,是那种不想出风头的人。不过,卖菜是一把好手,剥蚕豆、竹笋、切冬瓜、南瓜都很熟练。他会和买菜的人聊天,有一次给一个老太太建议血压高的时候应该吃什么蔬菜。

    我也见过我医生的妹妹。她是在徐家汇上班的白领。即使她穿着菜场的工作服,语气平静,笑容始终挂在脸上,有一种装不出来的气质。她经常在周末来帮助这对老夫妇。

    医生卖菜的时候,围观的卖菜人和买菜人难免会赞叹,投来羡慕的目光。

    贾还会调侃:“谁长得像谁就能当他儿子。”

    周围的人都笑了,“你愿意吗?”贾自豪地说:“我们的女孩和男孩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事情。他们赚了足够的钱让我们花。他们叫我们好好照顾自己,说以后想去哪就去哪。”

    我很少听到老贾说这么高调的话。他的妻子匆忙地扯着他的袖子。

    这是老贾最开心的时候。他离开了妻子,每天陪着儿子女儿卖菜说话,自己却去了很远的地方,在菜场门口抽烟,同时眯着眼睛看着孩子。看起来像是毕加索或者林风眠,画着画,时不时的后退两步,左顾右盼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作品。

    2017年清明节前两天,隔壁菜贩把摊位延伸到老贾的位置。我在想人群中谁拍了拍我的肩膀。是老贾。

    “哥哥,我走了。”

    “回家上坟?”我问。贾非常珍惜时间。坐动车回信阳要六七个小时。他经常晚上到,扫墓,呆一两天喘口气,很快又出现在摊位上。

    “不是,我老二在广东打工,我媳妇生了孩子,我们就当爷爷奶奶了。”他笑了,他的笑容融化了他脸上的皱纹。

    他来归还摊位。我想起他说的一句话:“把孩子交给奶奶,奶奶来伺候产妇”。然后,虽然我们会离开女儿女婿,但我们会和儿子儿媳孙子团聚。他们是典型的中国农民,注重家族传承。因为孙子的出生,广东自然成了家里的重心,老贾的二儿子显然成了家里新的顶梁柱。

    我跟老贾买菜这么多年,他的故事我也没全听过。现在他不会再来了,我有些留恋,也有些遗憾。十九年来,一个大大的“家”字占据了他所有的精神空间,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我突然想起老贾说过一些要去的地方。大概那个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要离开上海了。然而最后我介绍的地方他还是一个都没去过。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