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与重生
时间:2022-06-2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在上海松江区Hana咖啡馆门口的左手边,有几个大纸箱,里面是一束束黑色的头发,用透明的塑料袋包裹着。他们大多身长超过30厘米,来自中国的各个角落。
三年来,有7756位发主稍微等了一下头发长出来,然后剪下来,免费送给一个名为“行动青丝”的学生公益组织。
他们的头发,从家里飘到这个小咖啡馆,被一群大学生送到假发厂。经过筛选、制作、等待,在癌症患者的头上重生了。在被送到这里之前,这些头发在风中飞舞。它们的主人是幼儿园的孩子,爱美的女孩,有时也有勇敢的男孩。
这样一束30cm以上的“纯天然头发”至少需要存放两年。在这两年间,头发的主人不能染发、卷发或拉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它成长。129号假发
2018年3月26日,“绿丝行动”的129号假发有了新主人。她的名字叫张织云。她已经58岁了。她在2015年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当她收到假发时,她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并试穿。非常合身。这是她想象的。很整齐,带点栗色,和她化疗前的发型几乎一模一样。她忍不住伸手去摸。她的头发很柔软,一缕风吹进来,它们在风中摇曳。
不到一分钟,张织云摘下假发,包好,放回盒子里。她说她要回家洗个头,然后对着镜子穿上。
化疗前不到三个月,张织云的头发一根接一根地掉光了。脱发后,她的生活圈子逐渐缩小,主动减少与朋友的联系。她不想告诉别人自己生病了,也不想被别人安慰。我现在保持联系的朋友,基本都是我在病房认识的病人。
春天,上海西部大宁的郁金香公园里鲜花盛开,几个患者约好出游。他们拍了很多花的照片,没有一张是自己拍的。“没头发,没照片,现在连照镜子都不照了。”这是病人之间的默契。
她买了很多帽子,草帽、布帽、毛线帽,只要走出病房就戴着。
在病人的建议下,她去了假发店。最喜欢的那个,摸起来很软,纯头发做的,标价3600,她舍不得买。最后买了一个500元的,很闷,像个薄头盔。
3月26日,她很开心。3354医生告诉她,她身上的病灶变小了,从5cm变到了2.2cm,她收到了她最喜欢的假发。她已经在心里制定了一个计划,化疗结束后戴着假发出去散步。三个大学生的善行
张织云的假发是由一个名为“行动青丝”的大学生非营利组织送来的。如果把捐款比作一次旅程,“青丝行动”在旅程中的作用更像是一家爱心酒店。
从捐献者的头上剪下一束束头发,送到这里休息。经过简单的筛选,他们在假发工厂相遇,发缕被打乱重组,抱在一起成为新的头发。然后又陆续回到“绿丝行动”,在病床上等着主人。
这个组织的最初成立,源于三个大学生。
这个想法来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魏燕儿。她家有捐钱的传统。家里有三个女人剪掉了长发,通过非营利组织捐给了美国的癌症患者。
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天有1.2万人新发癌症,7700人死于癌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2014年8月,魏燕儿想在国内做一次捐赠,发现国内没有类似的捐赠组织。
她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李嘉文,另一个是在美国的朋友王素若。其中三人正在筹划成立一个公益组织,名为“青丝行动”(以下简称“青丝”)。
从零到一,无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他们申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协会,招募了20多名学生志愿者。如果没有办公室,就在食堂和咖啡馆讨论。很长一段时间,“青丝”的地址都写满了志愿者的家庭住址。
魏燕儿成为了“青丝”的第一位捐赠者,剪短了齐腰的头发,还写了一篇捐赠日记做宣传。
李嘉文的家庭很富裕。家里每个月给他近万元生活费,他会以莫斯的方式支付一半。为了获得合法身份,获得资金支持,李嘉文经常拿着宣传册,从上海西南的松江大学城坐两个小时地铁到上海东部的浦东新区,去“磨”上海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2016年,“清思”作为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专项基金项目正式签约。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提供财务、行政、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指导。
由于捐献的概念在国内尚未普及,刚开始收集头发时,人们往往会亲自送人头,暗访,生怕“苔藓”骗头发卖钱。
令李嘉文惊讶的是,捐赠者的数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2014年成立“青丝”时,他大二,到他大四毕业离开学校时,已经有3000多位捐发者捐出了自己的长发。
每一天,“青丝”都能收到近10束头发。“在中国,知道我们的人本来就不多,这些人里,还要头发没烫染过,一个人要蓄好几年的头发,剪完还要自己寄过来。就算是这样,还有那么多人在捐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以美换美,何足惋惜
头发的寄送地址,几乎囊括了中国的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捐赠者除了中国公民,还有来自泰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外国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