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生活
时间:2022-06-2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想要理解生活,不能只靠书本,还要靠我们的双脚。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描绘着我们经历过的图案,有着生动的韵味和深刻的意境,揭示着生命的律动和真谛。经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人生的美丽收获。
1988年,我是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意气风发,充满激情。那年暑假,我被中国登山协会选派到英国罗利担任马山探险队的联络官。该团队的任务是在喜马拉雅山进行一次自然科学考察,并攀登希夏博马山。山峰海拔8000多米,位于中国西藏聂拉木县。它是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山峰之一,距离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西邦玛,藏语意为“寒冷多变的气候”,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代冰川最丰富的地区。冰川随处可见,冰雪有裂缝,雪山景色壮丽奇特。再加上险峻的山势和多变的天气,征服了西夏邦山,让人既有无限的期待,又有几分敬畏。
大本营扎在海拔5400米。大本营周边非常荒凉,很少有生命的痕迹。有融雪的河流,偶尔能看到迎着寒风的雪莲。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倾听的小精灵和可爱的高原山兔。黄昏时分,夕阳灼伤了地平线。半夜,有时风刮得很大,有时满天繁星。总有有趣的狼,凄厉的嚎叫声让夜晚充满了恐怖。经过20天在大本营的适应和周边的科考,我们开始向上攀登。到达1号营地,海拔5900米,在此停留5天。其间,队里安排了5名队员探索向上的道路。之后,队伍收到回报:前方海拔6300米可建二号营地。我们继续往上爬,在一个避风且相对平坦的地方扎营。根据团队的安排,大家将在这里继续休息适应3天,白天参观周边。到达2号营地后的第二天晚上,小组召开了紧急会议。气象学家亨特告诉大家“今晚到明天将有暴风雪,气温将降至零下40摄氏度”,要求大家做好防寒、防冻和抗暴风雪的准备。带着期待下雪的兴奋,我吹着口哨走进帐篷,打开睡袋,躺下想象着第二天早上会出现的迷人雪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我被紧急的呼救声惊醒,打开了手电筒。我看到是早上5点35分。我马上穿上羽绒服,戴上防冻手套,费了很大力气才打开帐篷门。我用一个登山镐打开帐篷外的积雪。外面凉飕飕的,走出帐篷的时候还是雾蒙蒙的,雪下得很大,风在呼啸。我觉得很难睁开眼睛。戴上我的登山墨镜,发现周围的积雪和我们的帐篷一样高。顺着呼救声的方向望去,我意识到英国记者的帐篷被积雪压坏了,三名登山者正在帮忙清除积雪,重新搭起帐篷。环顾营地里的帐篷,大部分都是黄色的帐篷。我迅速清除了帐篷里的积雪,以防它倒塌。过了一会儿,我的手停止了工作,感觉胡子上有冰,胸闷头晕,有明显的缺氧症状。我爬进帐篷,打开氧气瓶,开始吸氧。此时,大雪带来的兴奋已经消失。吸氧的时候我就想,高原上的风暴暴雪真的很猛。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根本不敢相信暴风雨能把石头吹走,暴风雪能把帐篷掀翻。如果这种极端天气持续下去,别说登顶,我们马上就会陷入困境。当时作为联络官,我要考虑的是如何说服大家逃生,或者想办法让外人来营救我们。
第三天太阳终于出来了,队里安排我带6名优秀队员下山找当地政府营救被困群众。爬冰卧雪三天,终于回到聂拉木县城,找到了负责救援的县武装部。武装部部长说:“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昨天报道说,这场雪是喜马拉雅山60年来最大的一场。温度低至零下50摄氏度。你活着不容易!”他安排了20名当地的藏族群众(基干民兵)来营救我们,并告诉我在山地救援中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然后我们开始朝着雪山艰难的爬行,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在上山的路上,我曾经想过那封“遗书”。藏族同胞一直很关心我一路到——,累了,他们扶着我慢慢前行;饿了,他们把他们的巴赞给我充饥……五天后,我们到了营地,30多个英国人对我们竖起大拇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我们刚从2号营地撤离,身后的山体就发出了持续的震耳欲聋的巨响,我感觉脚下的地面在晃动,仿佛整座山都在崩塌。原来,这是一场大雪后的晴好天气引发的雪崩。雪崩离我们只有六七公里,山上的雪像白浪一样冲下山来。我们的许多登山设备和摄影器材都被埋了,但幸运的是,所有的人都脱离了危险。
回到聂拉木酒店,我的腿完全像灌了铅一样僵硬,手脚被冻伤,脸被紫外线灼伤,被刀子般的寒风刻骨铭心。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认都认不出自己了。向窗外望去,寂静无垠的白雪和极寒的空气让整个县城陷入了死寂,让人透不过气来。县城东边的广场上,停放的黑鹰直升机的螺旋桨还在旋转。当时我想:人生只有在危难的时候才充满张力,只有在弄巧成拙的时候才充满意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