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自我中心


    时间:2022-06-2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看着一则关于大提琴家马友友的轶事,我不禁莞尔。

    有着惊人音乐天赋的马友友很早就出名了。他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他所到之处,到处都是人。然而,有一次,当他访问非洲的纳米比亚时,他碰到了一个软钉子。当他到达那里时,当地人为他载歌载舞。他看完之后,慢慢拿出那把气势磅礴的大提琴,说:“让我为大家演奏一曲吧!”没想到,土人异口同声地说:“等等,你不用玩了,我们给你玩吧!”当马友友向朋友们回忆起这件事时,他笑着说:“我以为他们一定很渴望听我演奏,没想到他们一点也不在乎。”

    马友友说的其实是普通人的通病。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得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结论。

    最近,教育界的朋友郭先生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那时,他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天放学铃响后,老师和学生陆续离开。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他独自留在校园里处理学校事务。一个60多岁的老人路过校园,看到他一个人,就走进去和他聊天。郭先生觉得老人寂寞,便放下繁重的公务,陪他东拉西扯。渐渐地,老人每天都来“报到”,风雨无阻,一呆就是几个小时。郭先生公务堆积如山,深感焦虑。一天晚上,老人起身告辞时,郭先生硬着头皮对他说:“明天不要回来了。我每天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和你谈。”没想到,我说这话的时候,老人勃然大怒:“我抽时间陪你聊天,只是因为你太寂寞了,没想到你却以怨报恩。”郭先生当场愣住,完全沉默了。

    原来两个人都在表达错误的感情和误解。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恩主,而对方是受益者,都认定对方会感激自己的“牺牲”,但事情的真相却与自己的想象背道而驰。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