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岁月的窃贼


    时间:2022-06-2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那时候一家人的画像都在一个相册里,看起来并不拥挤。那时候的相册都差不多,三角形的插口粘在黑色的纸板上,每两块纸板之间用半透明的黄油纸隔开。一打开,我妈就会喊:“你看,你爷爷像不像孙道林?”

    我的祖父,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刚刚在照相馆用梳子和发油做了发型。金边眼镜和口琴是20世纪40年代的标配。长得帅在任何时代都差不多。妈妈对“像孙道林一样”的憧憬,在女儿眼里变成了“明明是吴彦祖”。照片里,爷爷没有笑,看着远方,口琴也没有碰嘴。动作有点生涩,但五官线条刚柔并济,大概是在点灯的一瞬间绷紧了。

    用现在的话说,爷爷是我们家的绝代佳人,一大家子都会暗暗后悔基因的流失。小时候从家里相册里偷了两张爷爷的照片,在学校里炫耀。最惆怅的是,看完之后他们会抬起头,在心里“补一刀”:“不太像.嗯,还挺喜欢的。”但只是一瞬间我就觉得失望了。总的来说,我还是在犯傻。那个时候,我在想象中神化的,是照片中那个极其亲密却从未谋面的人,那是一段永远无法重现的时光。那时候留下的照片很少,都烙进了记忆,每个细节都有自己的光环。

    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我小时候拍照有多隆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会打家具的木匠和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师。在我们家,这个角色一直是我舅舅扮演的。所以,至少在我十八岁之前,在家庭聚会上,表妹总是把头抬得比我高。在他们家的墙上,有一张他们表妹五六岁时拍的画像。她硬挺的卷发是冷烫的杰作,表情和动作是直接印在饼干桶上的少女3354,是当时最显眼的流行元素。这张照片是用装有黑白胶片的方头方脑120相机拍摄的。我舅舅拿着底片,在他单位转了一圈。他回来的时候,已经放大到十寸了,颜色还在。表哥的嘴唇立刻变成了粉红色。前电脑时代,给黑白照片上色没有Photoshop的帮助,都是手绘。我至今不知道舅舅的手艺是从哪里学来的,只知道他是一所中学的化学老师。总而言之,从那天开始,我就想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躲在实验室里,窗帘一拉,就是一个黑漆漆的房间,世界从黑白变成彩色。

    在中国家庭摄影史上,那几年确实是黑白和彩色的分水岭。大叔的相机从120换成了海鸥135,假期换成了彩色胶卷。小孩子喜欢鲜艳的富士,大人喜欢稳重的柯达,但都很贵。——一盒胶卷足够看很多电影,去影楼精印又要一笔钱,足够看很多电影。一家人跑到公园,和很多家人挤在一起:一样的假山,一样的树,一样的草,人和表情的排列组合。作为家里最小的两个女人,我和表妹得到了特别的优待,不仅独自拍照最多,还获得了“偷照片”的特权。

    数字时代的人无法理解“偷照片”是什么意思。一盒胶片,拖在片尾,尾巴长短不一。三十六个副本拍好之后,往往可以回滚。卷多少份,看缘分。电影时代充满悬念,真相要等到印刷完成后才能揭晓。抓拍、偷拍或纯色风景的“空拍”都是普通家庭买不起的奢侈品,所以那时候的照片几乎都是人像,表情普遍比现在严肃,照片纸上弥漫着一种紧张感。即使在阳光下,人们的眼睛也会努力睁大。最后,眼睑肌肉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撑不住生理极限。下垂3354的悲剧,每盒片子至少会出现两三次。这是一张“偷来的”照片。图中的人没有心理负担,只有意外的快乐。毕竟我是满脸笑容,所以平时不敢轻易尝试的一点放肆的动作和表情经常出现在第三十七、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张图中(只有个性爆棚才会“偷”三张图)。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偷”3354了。在稀缺的载体上,我们似乎多保留了一点岁月。

    但是载体终于不再稀缺了,柯达破产了,技术进步让我们“偷”了又“偷”而不偷。现在,我们对数字图像很熟悉,就好像我们可以从活人的脸上看到像素一样。我们每天都把无数个“自己”放在“云”上。那个叫“云”的东西似乎大到没有边界。它给了我们电影时代无法想象的自由。你想拍多少照片都可以。旅行时,你在日出瀑布前举起自拍杆,在沙滩上按下你和你面前的连拍。影像之间没有隔阂,你以为再也不会错过任何珍贵的回忆。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的照片来说,拍摄的那一刻,所有的存在感都释放出来了。我们不需要把它们一一整理、打印、插入相册。几个月后,我偶然想起了这次旅行,几个G的影像重叠着从我眼前滑过。太多的脸几乎等于没有脸,你甚至懒得去发现它们存储在哪个“云”上。

    了。一年以后,你对于自己去年的长相,也许还不如对几十年前的自己来得熟悉——那个青涩慌张的你,寥寥几张照片,早已飞出发黄的相簿,铭刻在你大脑的永久储存盘里。     这实在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我们试图用技术填满记忆的盲点,减少岁月的流逝,但最后真正珍藏在我们记忆里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增加,或者说,到底是不是更清晰、更完整?     自拍杆改变了世界,这话并不夸张。女人们(当然也包括越来越多的男人)握住它,仿佛握住了塑造自己形象的主动权。人们擎着它走遍全世界,晒自拍晒到差点让军事基地泄密,或者擎着它一头撞上收割机——收割机上一人受伤,自拍者毫发无损(以上事例请自行搜索相关新闻)。拍完之后、示人之前,各种便捷的修片软件早就枕戈待旦,随时给你加上暧昧的光线,随时美白你的皮肤、修正你的腰身,把所有的脸都嵌进完美的模板。当摄影从模糊一步步走向清晰的极致时,人类的眼睛和心灵反而有点不胜重负——我们拒绝接受几千万像素呈现的毛孔,气急败坏得就像听到魔镜说真话的白雪公主的继母。我们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些照片修回到略显朦胧的状态中去。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