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补天之手


    时间:2022-06-2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老范做了15年的古籍修复工匠。直到今天,他仍然遵循着一个原则:“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需要隔夜糊。”

    为什么?很简单,修复古籍需要粘贴新纸,新纸和碎页的粘合完全靠粘贴。只有浆糊极薄,粘性极佳,修复后的书才不会在书页间鼓出一个个难看的小痂,旧纸的质感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书页的韵味才会得以保留。只有自己熬的糊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老范早上5点起床糊。首先你要自己做面团,醒发,洗出面团糊,然后过滤沉淀;然后将浓稠的面糊用小火煮至半透明,然后倒出,放入制作年糕的研钵中向下捶打,使其坚韧,直至能拉出丝来。这种药膏只能用一天。

    这些年来,老范一直学了三个月膏方当学徒,就是因为不耐烦。熬过这一关的徒弟,考验还没完。接下来就是选纸了。

    师傅没有教徒弟选纸,就把徒弟带到仓库,让他面对一屋子各种各样的纸.学徒在宽大的工作台上铺开纸张,将它们与原版书籍进行比较。一开始我自信至少能找出五六种纸,跟师父说这些和这些都合适。老范说,打开古籍再看看。

    这个眼神,越看越不自信。从上百种纸张中,经过仔细研究,有的与原纸厚度不同,有的纤维纹理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造成贴面纸和原纸上糊后的膨胀系数不同,贴好后的页面会出现褶皱。徒弟在仓库里仔细寻找,坐了一辆乡村大巴,到泾县各个宣纸作坊,询问有没有老式宣纸。因为,只有当旧纸在作坊的纸仓里放了至少一百二十年,边缘和纸芯之间才会有微妙的颜色过渡,才有可能在一个巴掌大小的区域里找到那种老味道。

    如果找到和原纸一样厚度、质地、韧性的纸,会被师父表扬吗?不一定。老范眯着眼睛看了好久。三下五下两下,他把徒弟找到的纸放在一边,反而拣了一张纸靠近。他解释说,修旧不能和旧的完全一样,也不能看出书有明显的修补或者没有修补的痕迹,因为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些修补的痕迹,但总体来说还是很舒服的。感觉很平,很软,很老实,就像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晚年依然有足够的温暖。这样的古籍可以在自己合适的地方修复。

    找到要修补的材料后,就要开始修补了。修理期间,老范和徒弟们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像断了蝴蝶翅膀的古籍,有些碎片可能一口气就没了,就算修了也不敢喘一口气。完成后用旧宣纸包裹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展平。之后还有折叠、锤打、压紧、对齐、钻孔、穿线、装订、装订等几十道工序等着他们。

    明朝的周在《装潢志》中说,古籍修复者需要一双能补天的手,一双能穿透虱子的眼睛,以及“睿智、温和、有思想”的气质禀赋。当过兵的老范,50岁左右还能锤炼出这样的气场,真的很神奇。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