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一寸灰


    时间:2022-06-2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李商隐说,即使是这明亮的爱情火焰,难道只有灰烬吗?这首诗的英文版也很美,oneinchofloveisaninchofashes。你什么意思?让伊迪丝沃顿解释一下。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有着相似的情感故事,纽兰的故事只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就像拉尔夫列茨基的故事一样。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的纽兰阿西尔(Newland Acil)就像俄罗斯的鲁夫列茨基(Ruvletsky)一样,在婚姻之外找到了真爱。她喜欢的人都是她的亲人,但爱情总有天敌,东西半球的贵族都失败了。

    沃顿笔下的纽兰和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都是作家从小就见过的人。小说主人公纽兰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贵族生活。他和梅韦兰,一个高大漂亮的贵族家庭,三三三五四在他遇到埃伦奥兰斯卡之前,在别人和他自己的眼里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纽兰和梅订婚那天,他还在心潮澎湃。“有这样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人在身边,会是怎样一种新的生活啊!”

    然而,公爵夫人埃伦奥兰斯卡,焕发出美丽的神秘力量,出现了。艾伦梅的表妹,一位从欧洲的婚姻逃回纽约的高贵年轻女子,在纽兰看来,“她朴实无华的双眼之间有一种自信和自我意识的力量,同时,她的举止比在场的大多数女士都简单”。面对追求精神自由的埃伦,纽兰渐渐被吸引。从厌恶到同情再到喜爱,纽兰终于向埃伦发出了热情的呼吁:“别怕我,你看,我连你的袖子都不会碰。自从我们分手后,我就一直期待见到你。现在你来了,你远远超过我记忆中的你,我需要你一两个小时,然后我在焦虑的等待中等待很久,这绝不是偶然的。”

    被艾伦点燃后,遵守纽约社会规则的纽兰渴望和艾伦在一起。伊迪丝是这样描述这对绝望的恋人的:“她已经断了手腕,但他们的目光仍在彼此身上停留了一会儿。看到她苍白的脸上闪耀着内心的光辉,他的心因恐惧而跳动,他觉得自己从未如此清晰地看到爱情。”但是,平平淡淡的爱情还是敌不过上层阶级的重围。“丑闻比疾病更可怕”的贵族社会,必然会出面摆平一切不体面的爱情。另外,梅告诉她的表妹艾伦她可能怀孕了。埃伦知道家族的面子和伦理的亲情同时在攻击她,她别无选择,只能回到冰冷的欧洲。

    这部小说的最后一章是最精彩的。作者称,纽兰在接下来的30年里一直是纽约的“好公民”,他过着充实而体面的生活。虽然他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一想起艾伦,他就很平静,很超然。“就像人们会想起书中或电影中自己所爱的人物,他失去的一切都会聚集在她的幻影中,这幻影虽然缥缈,却阻止了他想起其他女人”。同时,他一直是一个忠诚的丈夫。“他们多年的共同生活向他证明了,只要婚姻能维护双方的责任和尊严,哪怕是无聊的责任也无所谓”。回顾过去,他尊重自己的过去,但同时也为此感到难过。伊迪丝含糊而意味深长地总结道:“毕竟,旧的生活方式有它好的一面。”

    故事的最后,纽兰的大儿子达拉斯随父亲前往巴黎。知道了父亲的故事,他特意让父亲去看望埃伦。当她下楼来到艾伦家时,纽兰突然失去了上楼的勇气。让他儿子一个人上去。他想在楼下的凳子上坐一会儿。

    纽兰坐在凳子上,数着时间:电梯把儿子带到五楼,按响门铃,让他进入门厅,然后是起居室。在越来越灰暗的暮色中,纽兰觉得坐在楼下比看起来更真实,因为他“害怕真正的影子会失去最后的清晰”。纽兰一动不动地呆在楼下,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艾伦房间的阳台。”最后,一道光从窗口照射进来。过了一会儿,一个男仆来到阳台,折好凉棚,拉上百叶窗”。而纽兰,仿佛终于看到了等待的信号,慢慢起身,回到了旅馆。

    无论是纽兰在婚姻中的克制,还是她最后的离开,年轻的评论家都批评纽兰放弃了,但我觉得伊迪丝是站在纽兰这边的,因为《暮光之城》和《禁闭》都充满了感情。甚至,纽兰终于站住了,有一种勇气在里面。他跨过了灰色的暮色,跨过了最后的“寸灰”,跨过了彼此三十多年的相思。比起大量的爱情小说,无数的失落或死去,纽兰的被抛弃,不是更感人吗?

    《纯真年代》也和纪德的《窄门》交叉。三十年的灰色,纽兰的离开姿势在比拉夫利茨基更是美轮美奂,更美的是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詹姆斯和沃顿是朋友,也写欧美相遇的故事。更有意思的是,詹姆斯笔下的主人公,无辜的美国女孩伊莎贝尔阿西尔和《纯真年代》的主人公纽兰阿西尔用了同一个姓氏。在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欧洲婚姻后,伊莎贝尔回到了深爱她的英国表妹身边。在小说的结尾,伊莎贝尔有机会告别欧洲苦涩的婚姻。天气,地理位置和人都在她这边,但是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选择回到罗马,去面对她当初所选择的可怕婚姻。     伊莎贝尔的选择,似乎是文学史上的谜之选择。我的理解是,亨利·詹姆斯用伊莎贝尔的选择,把《贵妇画像》带离了爱情小说的范畴,伊莎贝尔在小说结尾展现了她真正的成长,她终于有能力抖掉相思、抖掉灰,有能力把所有的生活经历一笔勾销。这种果决,从文学史里看,简直没有一个男主人公做到过。     不过最后,允许我说回爱情。如果你不曾因为听到他或者她的名字而感到肉体的痛苦,不曾因为看到他的笔迹而发抖,也从来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行程,那么,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说,你还不如“灰”。     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殆尽,但如果你曾经尝过灰的味道,垂暮之年它也会在瞬间让你年轻起来。换句话说,你从人间离场的时候,至少手里还有“一寸灰”。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