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瞬间落泪的笔记
时间:2022-06-2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不仅穷尽了当时所有的钢琴演奏技法,而且运用了许多超越那个时代钢琴技术和演奏水平的旋律和和声。作为钢琴作曲和演奏的大师,布索尼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以巴赫为基础,只有通过李斯特,才能达到贝多芬。”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和车尔尼的学生李斯特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钢琴演奏技巧上不断研究和创新,让贝多芬写在乐谱上的思想在钢琴上得以实现。
在这三十二首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当然是一些有特殊绰号的,比如《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3354 《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3354 《月光》 《D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 3354 《田园》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3354 《暴风雨》 03354 《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很好听。但是,因为一个美丽而不可抗拒的故事,如果三十二首奏鸣曲中只有一首可供选择,那么我选择了《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它没有绰号,也没有那么有名。
故事是这样的:如日中天的苏联钢琴家赖克到布达佩斯访问演出,当他弹奏这首奏鸣曲时,出现了神奇的情况。当他弹奏一个音符时,超过一半的观众竟然同时落泪。更神奇的是,当年有幸听过那场演唱会的两个人,30年后又聚在一起,说起那场演唱会,回忆起那张神奇的音符,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听演唱会想哭是很多人的共同经历。然而,超过一半的观众落泪了,他们都在同一时刻落泪了。怎么可能!但是,如果你知道了里希特在弹琴时创造的特殊音色效果,如果你仔细聆听贝多芬的0103010,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件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这首创作于1798年的贝多芬早期作品,是贝多芬当时雄心勃勃要发展的“大奏鸣曲”的形式,所以整首曲子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以快板的形式出现,然后第二乐章是戏剧性减速的快板,第三乐章安排了快板小步舞曲,最后以快板结束。
这部作品最特别的地方在于,第二乐章——快板,采用了通常用于第一、第三快板乐章“呈现、展开、再现”的奏鸣曲式,而不是古典时期慢乐章所使用的重复分段。贝多芬在他的音乐说明中,除了“舷侧”之外,还加上了“悲伤”。他曾向学生辛德勒解释说,这个乐章应该“用各种明暗色调来描绘悲伤者的心情”。换句话说,这是一部用音乐来分析悲伤情绪变化的作品,意在表现音乐中视觉明暗的变化。
难怪研究音乐史的学者声称,这个乐章揭示了贝多芬在创作它的时候正处于听觉退化的阶段。贝多芬忍不住悲伤,忽略了他的挫折和沮丧。同时,听力的下降让他对音乐中的视觉效果特别敏感,似乎想通过强调视觉来弥补听力。他拼命地试图说服自己,音乐不必依赖声音和听觉。
正是这种可笑的努力,让这场运动变得特别可悲。这个乐章中的贝多芬是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他一心一意地表现悲伤的不同面貌,完全忽略了不断紧缩的和声,用优美而无奈的旋律,刻画出如此深沉的悲伤和忧郁。
罗曼罗兰称这场运动为“时代的史诗,它宏大地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贝多芬想要体现的时代,或者说罗曼罗兰感受到的时代,一定有本质的悲哀!
但是,这个伟大的乐章,绝不能一个人听。毕竟它的深沉悲怆是和急动中欢快的风格形成对比呈现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二乐章的心理影响,直到我们听到贝多芬第三乐章的编曲。
在当时备受压迫,具有最深刻艺术思维能力的里希特,把握住了贝多芬纯粹描述的意图,固执地、反复地用惊人的音色变化来表现那种不屈不挠、令人心酸的张力,让全场观众感染了挥之不去的沉重感,唤醒了自己不敢或不愿面对的悲伤,仿佛生命中所有的痛苦都随着音乐回来了。运动结束,所有人都被钉在座位上,不能动弹,也不能发出声音。在绝对的沉默之后,里克特终于举起了手,弹奏了第三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啊,他指出,歌唱的音乐流淌出来,仿佛来自天堂,那么甜蜜和温暖。然后,一瞬间,全场强烈的悲伤全部释放,所有人都哭了。为音乐而哭,为生活而哭,为自己的痛苦而哭,为自己的救赎而希望.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曾经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所有古典版本,他用最简单的话评价了这首必听的曲子:“如果让我选择,这将是三十二首奏鸣曲中最完美的一首。”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