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掉的“高光时刻”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2019年9月21日国际老年痴呆症日,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支持的公益项目3354“珍爱老人工程”发起众筹活动,旨在发现认知障碍老人的特长和梦想,寻找他们的“闪光时刻”。
在完美老年服务中心的创始人和发起人之一许眼里,疾病就像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刷着老人们的记忆、认知和情绪,直到最后被清除。
对某些人来说,这比死亡更可怕。当通过努力获得的小小荣耀不再被人铭记,当心灵不再有能力思考“我是谁”的时候,谁来保存生命最后的尊严?
这是认知障碍群体常见的困境。精彩瞬间
这里的氛围很像幼儿园。
房间刷的是淡蓝色的墙漆,原木色的柜子上有绿色的植物和各种玩具,或者教具。
标志随处可见。门口的盒子里有各种字迹的名牌,也有空白的。旁边写着“请给自己做个名牌,让大家都认识你”;右边茶几上是“请给自己倒杯水”。
中秋节前夕的下午,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穿名牌,围坐在办公桌前。
这是一所名为“记忆家园”的养老“幼儿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弘毅社区。它是上海非营利组织完美老人服务中心运营的四个社区认知家庭支持中心之一。
从外表上看,这群老人和普通老人没什么区别,但活动开始后就能看出来。
“95后”社工顾冬雪举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欢迎来到虹桥记忆家园。今天的日期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日
有人一开口就说错了;有人掰着手指头想,犹豫不决;有人环顾四周,试图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
91岁的余和86岁的刘也坐在其中。
“我们都患有老年痴呆症。他温和,我温和。”刘芸用如此轻松的语气向别人介绍这本书,以至于他在谈论别人的家事。
但余并不承认这一点。“我没有老年痴呆症,我身体很好!我在苏联4年,一次病都没生过!”他像个孩子一样竖起四根手指。
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勾勒出余退休前的成功人生。——”余,1955年从华南理工大学(现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是第一批被苏联录取留学的研究生。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他是我国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和激光红宝石研究专家。他的名字出现在1978年英国出版的《世界知识》国际名人录上。”
只要一谈起他的生活,余就充满了兴趣。“我研究的红宝石,1米多长,已经全部在人民广场展出了。”同一个段落,他会多次重复“播放”。
对此,刘总是笑着摇摇头,向听者挤眉弄眼,为丈夫的高调“炫耀”道歉。她的性格完全相反,非常低调。起初,顾冬雪让她填写个人经历。她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在工厂工作”。后来才知道,她是上海无线电一厂唯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余与刘的日常生活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这些老人的故事和人格碎片。
他们拍摄了于说俄语的视频。他在镜头前说得非常流利,还不忘再翻译一遍。据说他90岁时,一位俄罗斯朋友送给他一张贺卡,祝他身体健康。
还有一段退休大学教授老刘教许跳交谊舞的视频。老刘嘴里说着“布嚓嚓”,同时一位先生引导着她前进或后退。
老刘过去常常和他的朋友一起参加聚会
尹从中国科学院退休,在科技馆做志愿讲解员,但人们发现他有时解释不清楚。查出认知障碍后,场馆给他颁发了证书,感谢他的努力。但他听出了“劝”的味道,很沮丧。许对说,“那你可以带我们那里的青年志愿者社工去。我们有些人还没去过呢!”他连说“好,好”,眼神闪烁。
许将永远受到这种状态的打击。“这是一种重获尊严的感觉。很多老人生病后,家人觉得很多事情做不了,其实还是可以做的。回忆的时候,老人觉得自己又变回了那个还能做那些事的人。”返回原点
长期与老年痴呆症打交道,许的观察是,病程发展的过程就是回到生命的原点。
轻度患者记忆
减退没那么明显,能够独立生活,但已偶尔有些“老小孩”的举动,以自我为中心,性情不稳。
中度时,对年龄的认知会出现偏差。一个70岁的奶奶常把自己当作30岁,会叫老伴“外公”,或者把儿子当老伴。这个阶段的病人就像回到孩提时代,尚能分辨亲近的人,会表达情感,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弱,吃饭穿衣需要旁人协助。
最严重的阶段,是退化到婴儿时期,记忆、思维、情感全部清零,仿佛不曾有过人生。余金樑和刘云书的结婚照
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不可逆转,但并不代表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