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老朋友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生下我,何生亮

    我的父母是一对优雅的夫妇,热爱音乐。我爸长期订阅《广播歌选》之类的杂志,自学各种乐器。他还煞费苦心地请了一个老师在家教我拉小提琴,这样他就可以翘课了。我妈对音乐的热爱更通俗,看起来更像她对舞台的热爱。她热衷于各种舞台表演的机会,她把这种渴望从自己身上传递给了我。

    反而我是一个不光彩的人。不是我爸妈没给我好嗓子,是我在人前变得呆板,上台两战,汗流浃背。邹是我前半生最羡慕的人,不仅仅是因为她漂亮聪明,她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她在各个领域都占据着制高点。我最佩服的是,当她站在舞台上,所有的灯光都聚焦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唱又跳,声音很大,能让在场的所有人臣服于那首歌。我想在那一刻,她统治了世界。

    邹是如此的优秀和出名,她已经成功地将她的粉丝群从同学扩大到了同学的家长。妈妈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多崇拜邹?有一次,当她听说邹又要上台表演时,她喃喃地说:“邹的妈妈一定很骄傲。”这句话让我心如刀割。我独自过了一夜,思考着我的生活,我觉得没有什么能让我的母亲感到骄傲,也没有什么能比邹更好。我不禁问苍天,“人生而不平等。神啊,你若生了我,为何要光明?”

    其实,我并不讨厌邹。相反,我挺喜欢她的。我们住的不算远,有时候会互相拜访,有时候会一起放学散步,评论各种各样的男生,交换情书,读书,甚至会有一些彼此都能理解的典故。但是没办法,这些享乐无法战胜人性的黑暗。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很嫉妒她。

    那年我过生日,我妈突发奇想,组织了一个大聚会:家庭卡拉ok收拾好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我苦练了两首压轴歌,准备当晚唱。我想让我的母亲认为是她生了我,这并不比邹的母亲差多少。反正我亲戚是音乐盲,在他们面前唱歌,很容易欺负外行。

    那天晚上,正当我摩拳擦掌准备给观众一个惊喜的时候,邹在门外呼唤我的声音,她正好来拜访了!突然我慌了,却见我妈眉开眼笑,三步并作一步抓住了门。在欢迎邹的同时,她向大家介绍了这是一个多么有名的小明星,以及她来的多么巧。接着,妈妈开始用近乎崇拜的目光调试音响,并央求邹给我们唱首歌。

    邹礼貌地答应了,然后所有的亲戚都震惊了。那天晚上,我沉默了。

    许多年以后,我和邹还是朋友,有一次我们再次见面,我向她坦白了过去与她有关的种种恩怨。没想到她一听就委屈了。她说,她讨厌在亲戚面前唱歌,但每当有聚会时,父母总是要求她唱一首歌,无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同学家里。她被这种小小的虚荣心惹恼了。我突然领悟到了众生皆苦这个永恒的真理。所以,一个强者和一个失败者(失败者),多年以后,克服了山沟匍匐在地,握手言和,思考彼此的人生。熬夜派对

    “党”这个词往往是指上层社会的一种社会公共关系形式。我见过一些人穿着奇怪的衣服走来走去,有时还拿着一杯酒。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这里说的“党”是很草根的。意思是三五好友衣着宽松,嚼着食堂买的五香花生或者鸭脖,喝着啤酒.

    我记得我们从高中开始就有这样的聚会。尤其是高三的暑假,即将离开这个城市,有种天高任鸟飞的喜悦。最大的欢喜是父母再也管不住自己了,第二个欢喜是大学里再也不用学数学了,第二个欢喜是——。不,这也许是最重要的快乐。我们终于可以把读书后谈的恋爱变成我们的主业了。各种因素加在一起,那个暑假,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一个同学有栋别墅,是我们的据点。所谓的别墅,就是他家一大片空置的房子。我爸妈在那个暑假也好像开窍了,大概觉得没理由太在意上不上大学。我们三个男生,m-girls,在那栋别墅里过了好几个晚上,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好的深夜聚会。事实上,我不记得我们有过什么不睡觉就聚在一起的经历。那时候,我们组连一对情侣都没有.哦,我确实记得那所房子里有一套立体声音响,我们用它来唱卡拉ok和练习许多著名的歌曲。

    那是一个夏夜,萤火虫在燃烧。有些人睡在沙发上,但其他人更有活力,吃西瓜。空气中弥漫着西瓜特有的夏日香气。

    多年以后,我看到曹丕的回忆和武陟的烛光守夜:

    过去的每一次南皮之旅都令人难忘。思六经妙,易棋,闲立,终谈六博,娱心,悼筝。去北田,游南亭,清泉浮香瓜,冷水沉朱里。白天藏着,后面是长长的月亮,可以搭个顺风车,顺路去后花园。

    去南皮旅游的古人和我们当年的党很像。他们都在夏夜,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其实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对生活能说什么呢?但是,青春往往就是这样,需要熬夜,需要狂歌,释放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不像今天,你可能要参加一个会议,照顾你的孩子,或者赶一份手稿。一切都需要你全力以赴。怎么敢提前透支?

    甚至今天的聚会,晚上10点开始归心似箭,互相喊着“走吧,走吧”。

    怕别人扫兴,赶紧走人。在元旦等盛大的节日里,被车流堵在路上,你会想到一句话:“有一种宅,叫有家归不得。”事实上,现如今相聚,最合适的形式,再也不是派对,而是家宴。坐下来谈食物制作,分享家务心得、人生走向,老朋友依然亲密无间,但有一些什么东西已经改变。从派对到家宴,正是从青春到中年的隐喻。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