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在沉睡与觉醒之间


    时间:2022-06-2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这是一个因为失眠而名垂青史的男人。18世纪中叶,俄罗斯驻萨克森宫廷大使凯塞林伯爵(Count Kesselring)聘请了当地的钢琴家哥德堡(Gothenburg)作为他的私人音乐家。有一天,伯爵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也许是想起了他在宫廷音乐会上打瞌睡的经历,伯爵打电话给哥德堡,看他能否演奏一些催眠音乐。哥德堡真的没有接过这样的任务。他尝试了几首不同的音乐,但没能让伯爵入睡。

    由于担心哥德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承担同样的任务,他去找老师寻求帮助。当时在萨克森担任宫廷乐师的老师巴赫认为,我恐怕得写一首特别的曲子。伯爵同意付四十金路易,请巴赫写一首曲子,然后让哥德堡在床边演奏。

    《四十金路易的交换》是第一部变奏曲,包括主题在内共有32段。没有机会被后人记住的厄尔凯塞林,竟然因为与这首曲子的关联而名垂青史。以及被后人铭记的哥德堡。

    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但到底是真是假,一直有争议。没有可信的史料证明发生过这种事,当然也没有证据可以反证。

    如果用其他方式衡量呢?有一件事可能支持这个故事。变奏曲作为一种形式,在巴赫的时代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巴赫留下的众多作品中,变奏曲却极为罕见。除了这个《哥德堡变奏曲》,巴赫只写了一个“意大利风格”的变奏曲。显然,巴赫不太喜欢变奏曲。也许是因为他认为变奏曲容易让人昏昏欲睡,所以在委托他写摇篮曲时,他很自然地选择了变奏曲的形式。

    此外,这种变化具有惊人的数学一致性。三十个变奏曲,三个一组,虽然巴赫没有标注速度指标,但是从音乐里面可以明显感觉到,每组的第一个大写都比较快,比较激动,充满变化;第二个以较慢的速度呼应主题的抒情性;每组的第三首歌,巴赫是以雪之少女的形式明确表达的,每首雪之少女前后追逐旋律的音高差距是公式化的。从第一声谐音追求,到第二声、第三声,一直增加到第九度差距。这样有规律的变化,让巴赫已经很数学化的音乐更加严谨。也许他只是想用可预测的重复来帮助伯爵逐渐入睡!

    但是,很多音乐人和音乐史家都没买过这个账。我不相信《哥德堡变奏曲》是摇篮曲阵营中的将军之一,而与这首曲子永远联系在一起的,是另一位历史人物3354钢琴家古尔德。

    古尔德的一个反对意见是,怎么可能只花四十个路易,就换来巴赫那首有三十个变奏曲,演奏至少四十分钟的巨大键盘曲?古尔德不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他听了这样的音乐怎么睡得着?

    这种变异绝对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整齐单调。巴赫在作品中尝试了不同的技巧,完全看不出是为了催眠。没有特别稳定的音域,没有特别慢的节拍,也没有限制避免激烈音乐的出现。音乐自由流动,探索不同声音上、下、左、右的情绪,没有任何禁忌。这怎么会是让人睡着的音乐呢?

    的确,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古尔德演奏这首曲子的录音时,都会忍不住坐直身子,仔细聆听。古尔德在1955年第一次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一炮而红,不仅使他成为著名的钢琴家,也使《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巴赫音乐的演奏风格。

    1955年以前,巴赫键盘音乐的主流是以兰多芙斯卡为首的复古风格的大键琴。兰多芙斯卡参与设计和制造了一架能发出大音量的大键琴,并练就了一门将大键琴的音乐性发挥到极致的功夫。他有一段时间所向披靡,让很多人相信钢琴根本不适合呈现巴赫的作品。

    然而,古尔德的唱片一问世,巴赫的音乐就在钢琴上获得了新生。古尔德让《哥德堡变奏曲》中这么多不同的变奏听起来很自然。琴声似乎超越了演奏者和乐器,他是活的,动人的。听到这样的音乐,谁会觉得钢琴和巴赫有差距?

    古尔德留下了四个官方记录版本,最常见的是1955年版本和1981年版本。前者打了三十八分钟,后者呢?打了51分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但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听起来一样自然,一样有说服力。也许这就是古尔德的行为艺术和巴赫的钢琴曲最迷人的地方吧!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